第202章 千万贯(4/7)
nbp;&nbp;&nbp;&nbp;&nbp;陈襄刷地一下就把册子合上,用又惊又疑的目光望着苏轼,心里在想这……究竟是不是走上了另一个极端,矫枉过正,士子们又都偏离了经义大道的方向,专门研习那等“形而下”的细枝末节去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苏轼却笑道“陈大府放心……他们自有分寸。”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再说,这些成果,对两浙路的农政与民生之事很有帮助。不止是‘农学社’,就连‘文学社’都能建功。”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原来,文学社在两浙各地“采风”,研究“白蛇故事”的起源和比较时,便发现不少乡里向来缺少药物与良医,因此,在他们口口相传的故事中,许宣与白娘子便开始了一家叫做“保和堂”的药铺,悬壶济世。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越是缺医少药的地方,对于许白这一对仁心仁术的夫妻就越是同情。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文学社便将他们“采风”时发现的情况汇总,写了一封陈情信给官府。最终官府召集了几家实力较强的药材行,给予路税方面的优惠,让这些药材行能够时常送些常用的药物到乡里。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据说那些地处偏远的村落特地绣了万民伞,赠给了之前离任的太守沈立。但事实上,沈立和这些“仁政”没有多少关系,主要还是“文学社”里的学子们建议到了实处。因此,沈立在离任时还给予了“文学社”学子们一封信,作为书面嘉奖。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这一件大功立下,别的社团一瞧哟,连“文学社”这种成天舞文弄墨的社团,都能做出这样的贡献,我等岂能甘心人后?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于是,杭州府府学里的各个社团开始了你追我赶的热潮。每个社团都立志能做出点“实在”的功绩。
&nbp;&nbp;&nbp;&nbp;&nbp;&nbp;&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