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千万贯(3/7)
陈襄的叹息声便是表达他对这种局限性很大的科举取士方法的疑虑。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谁知苏轼却展眉一笑,道“陈大府莫须过虑,不管那举士之法如何改,至少我们两浙出的人才,绝不会有半点不如人之处。”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陈襄惊讶地望着苏轼,不知这位名满天下的苏大才子何出此言。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苏轼便向陈襄解释这是因为府学中有了社团,社团既建立,与以前府学里的情形又不一样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如今文学社正在忙着收集和评价民间故事,以其为题材创作诗赋、新杂剧,并撰写评论文章;农学社正在杭州周边的乡里做着筛选稻种的实验;而算学社则正在“学以致用”,帮助农学社丈量土地,计算面积,以确保实验结果的绝对准确……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大府,如今‘两浙路’的学子们,多半秉持‘学以致用’的目的,府学也为他们了钻研与交流的机会——将来参加乡试,只要将那《三经新义》背熟即可,对他们来说,反而不是什么难事。”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陈襄听着睁圆了眼,实在是没想到,他来接手杭州知府的职位,治下的府学里,竟然已形成了这样的风气。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这时,秦观恭恭敬敬地将一本装订整齐的册子双手奉上“陈大府,这是我等府学学生各社团近日的成果合集,请大府过目。”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陈襄接过来一看,之见那是一本装帧精美,刊印清晰的册子。那封皮上印着《西湖丛谈》几个大字。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他随意翻开目录,便见到《两浙民间关于“白蛇故事‘的比较研究》,《西方逻辑学试论》、《浙东水土改良与水稻种植》这样的文章标题。
&nbp;&nbp;&nb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