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千万贯(5/7)
bp;&nbp;陈襄听了苏轼的解说,冲学子们点头微笑,道“如今,就等各位取士得中,便能成为解民之困的国之贤才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在旁听着,心里自然得意。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毕竟在府学下设“社团”,本就是出自他的提议,这些社团们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也有他的一部分贡献在。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但明远心中还是有些不满足——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三经新义》为什么能一夕之间风靡神州,每一名士子人手一套,这还不是因为《三经新义》是科举考试的标准辅导教材?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只要科场顺利,将来就能得到“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如果没有杭州府学的引导,全国的士子们又有什么动力来分心参与那些“社团”的活动呢?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又比如“算学社”,种师中和沈括同在的算学社,在得到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之后,进境一日千里,眼看就要能够创建一套中华之人容易理解的“逻辑学”出来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但是“算学”不是科举考试的必考范围,因此即使是在杭州府学,愿意接触算学的人也寥寥无几。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士子们与陈知府和苏通判聊得高兴,明远却坐在他们之中低头沉思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将这些“社团”与科举考试“绑在一起”的。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他正想着,忽然那玉壶园的墙外飞来一只充气的皮球,球速极快,几乎是冲着陈襄与苏轼他们那边飞来。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好在明远反应也快,抬脚一拦,便将来球拦截,那皮球被他足尖一挑,立刻改变了方向,向上弹起,随即球速减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