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总百揆()定局(3/5)
住行、喜怒哀乐等等都要随之做出改变;“父母在,不远游”等等,诸如此类。
此外,对父母长辈的过失,晚辈往往不能直接指出,更不能强行纠正,而是需要运用适当的方法规劝,这也是孝顺的延伸;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也是孝顺;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继承父母的遗志也是孝顺;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自己建功立业彰显了对父母更高一级的孝顺。
以上这些都只是狭义的“孝”,而广义上的“孝”就不仅仅指对父母长辈的孝顺了,更是包含中国古代的一系列重要伦理道德准则忠于君王、敬于职责、信以待友等等。
《礼记·祭义》中说得非常明白“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
尤其是忠于君王这一项,在封建伦理道德中,很多时候,“忠孝”都是放在一起说的,因此“孝”和“忠”的概念往往混淆,甚至混为一谈。
如此一来,封建王朝“以孝治天下”,其根本目的是用封建伦理纲常来维护君臣关系,维持封建统治秩序,因而很多封建王朝才都将“以孝治天下”作为治国纲领。
古人说“家国一体”,就是说家庭与国家是无法割裂的,对天子、皇帝来说,国就是家,家就是国。
中国这种有别于西方的独特社会结构,使得家族伦理在政治领域也同样适用,这是古代中国能够实施“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制度基础。
整个天下就是一个大家,天子既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大家中的家长,是天下百姓的父母。如此一来,“以孝治天下”就说得通了。表面上是在说孝,实际上则是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这也就是为何皇帝要称天下人为“子民”的缘故。既然是“子”,无论你是“子民”还是“臣子”,显然都应该孝顺“父母”,于是忠与孝就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所以,“忠”“孝”二者不可分割父为子纲,所以子在家要孝敬父母;君为臣纲,所以臣在国要忠于君主。这就是所谓的在家为孝,入孝为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卑有序,不可逾越,构成了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说白了,“以孝治天下”不过是表面文章,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潜移默化夹带“忠”的私货。如果人人都是忠臣、孝子,那么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