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锁定规模(4/7)
,怎么叫做民以食为天呢?
虽然近期,冬子与燕子,稍微轻松了一些,他们在乡下把父母及爷爷接过来后,在八号门边住了下来,经常给他们送饭送菜的。但是,他们也没忘记,要经常到爹爹家走一走。
“你们搞的卤菜,算是初战靠捷,但是,你们要注意啊,食品行业,可不是开玩笑的啊。”
爹爹讲了一个故事。这是八十年代发生在容城的一个老故事。有一个老师傅,原来是县招待所的大师傅,当然在厨艺的名气上,是很有地位的。
八十年代,他嫌在公家食堂做生意不太挣钱,于是就自己办起了餐饮。他是最有名的白案师傅,做早点与面点最厉害。尤其是他蒸的馒头包子,那叫一个绝。那个时代,馒头包子是最大众的消费,所以每天卖得供不应求的。
为了扩大规模增加收入,他请了十几个帮工,帮忙做馒头。以前发馒头都是用老面,可以保持馒头那一种天然的面香。但是,老面发馒头,是需要经验与技术的。老师傅年纪大了,做多了,就忙不过来,就改为发酵粉发了。虽然馒头依然白净蓬松,但有经验的人,还是尝得出来区别的。
这样的馒头发出来,同样面粉的量,蒸出来的体积更大些,也有提高利润节约成本的意思。
老师傅放松了这方面的管理,后来徒弟们也越来越大胆。当时,他在容城开了七八家分店,除了包子馒头,还有其它早点,算是新时代,容城的第一代品牌了。
他的管理是承包制,也就是徒弟们打他的招牌,开分店,质量由他控制。他只坐着收这个牌子钱,每年徒弟只要按期交管理费,就行。这样,既有利润又轻松。
老师傅还是负责任的,每天,他都要去检查各个分店的质量,大概上说得过去就行,反正卫生必须过关。
后来,老师傅病了,就没时间管了,就交给他儿子来管理。他儿子经验也不多,父亲的徒弟们也不太怕他,心思活的徒弟,就被利润冲昏了头。
于是,有人对包子馅动起了心思。不用最好的鲜肉了,用冻肉。甚至,有的肉,已经不能吃了,也与好肉混在一起,进入了馅料之中。
最后,出问题了。有一家分店,有顾客吃了包子后,肚子拉,一次两次没怀疑,次数多了,就举报了。最后,食品监督部门来查,结果出来了。
这种结果,让整个牌子砸了。本来只是一家分店的事,结果连累了所有分店,大家都不去买了。老师傅又气又急,最后病情加重,去世了。他儿子再没办法拯救这个品牌,跑到外地打工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