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7.助攻3D晶体管研究,再获一员大将(3合1)(3/8)
5纳米以下是不现实的。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胡正铭提出了一个方案,将芯片立体化,把扁平宽的晶体管结构变成了高而窄的晶体管结构,如此一来芯片的容量提高了400倍,可以继续集成下去。
胡正明团队提出的晶体管数学模型,成为了芯片设计的第一个,而且是唯一的一个国际标准。
1999年,胡正铭团队又研发出了“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凿穿了半导体行业35纳米的天花板,一举奠定了接下来三十年的芯片制造的基础,给摩尔定律又续命了好几十年。
在后世,胡正铭的发明被广泛用在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上,14纳米、7纳米、5纳米、3纳米制程的芯片都依仗着f技术。
此时是1991年,胡正铭正在伯克立分校担任教授,虽然还未提出f技术,但他已经率领团队研究出了可靠性工具bert和晶体管模型b,这些技术为f奠定了基础。
在实验室中,赵德彬见到了这位半导体行业的巨佬。
在交谈中,赵德彬了解到,胡正铭今年44岁,在中夏国都出生,后来跟随家人到了琉球生活,73年在伯克立分校获得了博士学位,然后一直从事半导体器件的开发及微型化研究。
听闻赵德彬将在洪港开设代工厂,并在内地建立芯片设计机构,胡正铭沉吟片刻,随后直率地说道:
“赵先生,得知你要在国内发展芯片产业,我是非常高兴的,我很希望我能出一份力。
但是,我目前正在率领团队研究芯片在25纳米程制以下的漏电问题,实在脱不开身,没有办法回国助你一臂之力。
实不相瞒,湾积电的莫里斯·张已经找过我好几次,邀请我到湾积电去,但都被我婉拒了。”
胡正铭的回答在赵德彬的意料之内,他的研究确实只有在丑国才有条件完成。
前世,胡正铭在1999年发布了f晶体管,在2001才加入了湾积电担任ct,并在三年之后再次返回学校教书。
由此看来,在胡正铭的研究没有完成前,他是不会离开学校的。
虽然胡正铭只在湾积电待了短短三年,但他为湾积电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湾积电正是靠着胡正铭和梁梦松师徒两人(顺带着还有蒋上义),才在技术上压了一头,坐上了国际晶圆代工的老大位置。
赵德彬的小算盘打得噼啪作响:师父胡正铭暂时不来没事,能把徒弟梁梦松拉过来也是好的。
所以,赵德彬准备和胡正铭搞好关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