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放手一搏(3/4)
挣扎是依据贾尼别科夫旋转现象而采取的措施,一个刚体在围绕着转动惯量最大的主轴或转动惯量最小的主轴旋转时是稳定的,而绕着中间轴旋转时则是不稳定的——围绕着中间轴旋转时,刚体会发生周期性的、围绕着会发生周期性的角动量翻转。
这个翻转过程,能让登陆舱沿调转方向。
但光旋转还不够——像个陀螺一样旋转时,登陆舱是沿着转动惯量最小的轴旋转的。这个状态下的登陆舱很稳定,并不会调个头过来,完成救命的翻转过程。想要活下来,就得让转动惯量轴再次发生一些变化。只有让目前转动惯量最小的轴变成中间轴,贾尼别科夫旋转才能在她所需要的地方发生。
——
火星车从前进基地放下的全过程都是自动的——只要宇航员通过前进基地内部的通道直接滑入驾驶舱就行。无论是气密门断开还是车辆自动驶离前进基地车库,全程都不需要宇航员们直接暴露在火星表面上。
尽管设备先进,但火星车的行驶速度实在是不怎么快。火星上的重力是地球的38左右,为了确保安全,八个轮子的全驱火星车最高行驶速度也就是每小时四十公里。
事实上,在火星崎岖的表面上,火星车的速度很难超过每小时三十公里。
这样的缓慢速度,非常不利于火星救援任务的展开。
基地里,光学摄像头已经捕捉到了大气层内正在旋转的救生舱。前进基地里的计算机精确的算出了六百多个着陆地点,然后把这些着陆地点按照命中概率进行了划分。没办法,天空中乱转的救生舱规矩实在是有些过于多变,这已经是计算机能做到的极限了。
六百个着陆地点覆盖的面积高达一百二十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六分之一个东阳特别市,或者说三分之一个东阳特别市市区的大小。
为了能够以最快速度抵达救生舱的着陆地点,火星车在ai的指挥下,直冲降落概率最大的地区。同时,火星车和前进基地上的光学镜头还将持续维持着对救生舱的观测,随时修正落点。
执行救援任务的是渡边真雄、瓦莲京娜和金宇哲。
晃晃悠悠的火星车里,渡边真雄和金宇哲正在往身上套着宇航服。ai导航估计他们需要大约半小时才能抵达“较高概率着陆区”,而穿宇航服这个动作就得十几分钟。
外面是完全没有氧气,气压甚至不足地球的百分之一。在这种环境下多暴露一秒,造成的结果就可能是致命的。比起优哉游哉的等着靠近现场再穿宇航服……大家还是更愿意先做好准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