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锦纹·魏晋(2/3)
“中文的‘塔’字,用梵文音译过来不就是‘窣堵坡’吗?它在印度,原本是用来安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佛教建筑。传入中国后的首要功能,就是存放佛骨舍利或供奉佛像。后来,在漫长的岁月演变中,又被无数中国建筑师将其与阙、楼、台等建筑相融合,才最终变为中国式的塔。”
何楹话音才落,另外四个组员便开始热烈鼓掌。
初明辰最是激动“言简意赅,涉猎广泛,何楹学姐!你太牛了!”
可哪知蒋丞还是不服气“你说的只是塔的演变过程,这些我们都知道了。可你还是没有说,这些与西方古建筑有什么联系啊?何楹学姐不会是在吹牛吧?”
她说完,便又撇了撇嘴。
初明辰想张口回怼,何楹却是抬了抬手,表示自己还没说完
“众所周知,从公元220年到公元58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时期,而正是这种战火频发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却催生了独特的宗教建筑文化,尤其是佛寺和佛塔最为特殊,这也是人们对精神上的迫切需求。可殊不知,同一时期,也有一座著名的西方宗教建筑开始建造,这座建筑就是拜占庭文明的卓越代表,哈吉亚·索菲亚大教堂。”
提起这座建筑的名字,即使不是学建筑的学生,也会如雷贯耳。
但它究竟有哪些,为人称道的结构特点?若没有特别关注,还真说不出什么所以然来。
林儒不动声色地注视着何楹的方向,想要听听她的阐述。
而此时的陈婧怡,眼睛虽然还在看着窗外,可却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将耳朵上的耳机取了下来。
何楹清晰的嗓音,瞬间便涌入她的耳蜗
“这座教堂,是由建筑师安蒂米乌斯与工程师、数学家伊西多路斯共同建造的,他们参照了罗马万神庙的中央穹顶方案,用直径326米,顶高548米的砖砌大圆顶,通过拜占庭建筑独有的帆拱,把力量传到下面的柱子上,四周再用半圆穹做横向的支撑。这种大胆的结构曾经倒塌过几次,但每次却都能被修复加固,让它得以保存至今。”
何楹张口就来的数据和结构解说,足以让包括林儒在内的众人点头称赞。
可她最后还是,将中西两座代表性的宗教建筑,做了一个对比
“从技术上说,永宁寺塔是往高空发展,而哈吉亚·索菲亚教堂则是向大跨度发展,可以说在创造性上讲,是各有千秋的。而这样的建筑实物也向我们证明,对一个历史时期的褒贬,还是需要客观看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