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五章 画大饼、忽悠人?臧春来:王院士竟然当真了!(3/5)
,并出现了媒体报道中,结果根本没多少人关注。别人说是外界的舆论,就连组织内参与实验的人员,谈论的话题都是光压发动机,以及后续可能的研究内容。李明和阎耀军依旧是焦点人物。作为种花家参与实验的团队负责人,他们最开始是因为强湮灭力场设备而成为焦点,一大堆的学者围着他们,不断询问强湮灭力场技术相关的问题。李明和阎耀军不了解强湮灭力场,他们只能针对自己知道的简单说一下,再然后就一问三不知了。当然,他们不说自己不知道,只是微笑摇头而已。这样的态度让人觉得他们是要进行信息保密,而不是不懂技术。李明和阎耀军都在为此苦恼,等光压发动机的测试上了新闻以后,他们就发现学者们的提问变成了‘光压发动机’。“光压发动机用的什么材料?”“据说,最高温度超过6500摄氏度,是怎么做到的?怎么控制的?”“说说湮灭粒子技术,说说……”“这项技术真的是可控的吗?是怎么实现控制的?”“……”李明和阎耀军顿时就更加迷茫了。最开始他们说不知道,发现大家都不相信,后来就干脆说些大家都知道的基础,“首先说好我们没有参与项目,但研究是很厉害的,用了很多高端的一阶材料,否则怎么可能抵抗那么高的温度?”“这个发动机很重啊,达到几万吨!”“制造好发动机,下一步就是制造超大型的航天飞船啊!”“这可是千亿级别的项目。”“研究速度出乎意料的快,也非常顺利,现在才是第一次测试,估计再过几年,就能进入太空了……”最后一句话得到了肯定。很多人对于研发速度的判断也是如此,现在只刚能进行飞机降落,研究一切顺利的话,几年以后就能够升入太空。……几年,升入太空。这不是凭空的猜测,而是按照正常研发速度的预估时间。任何超大型的设备,每一次做测试都会发现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光压发动机更是如此了。王浩对于设计有信心,但制造牵扯到了材料性能,却不是百分之百有把握的,第一次起降测试结束,后续的检测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内部有隔热材料变得干涩,就直接影响到了材料的寿命。这种材料是要继续研究,或者是增加隔热材料的厚度,又或者是更换更好的材料,具体怎么做还需要进行论证。起降测试过程中,平衡系统表现的很不错,但测算上还是有一些小的bug,导致发动机不断发生震颤现象。另外,小型光压喷口计算精度还是不够,就导致内部温度不稳定,出现了超过‘可承受误差’外的偏差。有两个位置的材料问题最严重,一个是中子通道和强湮灭力场中心的接口。另一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