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扶持华人造船业(月初求月票)(3/18)
作为职业经理人,也是需要提醒老板关于风险的管控的,一个也是自己的职责,第二就是如果公司出了问题也会影响自己。
杨文东笑说道:“风险方面肯定是要冒的,不过可能性不大,你看这几年来,很多亚洲贫穷国家的经济都开始起来了,像日本更是越来越强,
但这些地方都缺石油,或者单纯的汽油柴油,东亚的人口,可是占了几乎全球的1/3,对石油的需求,可是天量的,至于国际海运贸易,这一点就更不用我多说了,你也清楚。”
60年代乃至于70年代,是全球海运最好的时代,就算没有中东危机也是如此,因为欧美的人工成本越来越高,很多基础工业不得不转移,转移之后,那海洋贸易自然增加的更多。
石油也是如此,全球经济高速发展,每个地方都需要石油。
更不要说几年后的集装箱普及,更是大规模促进全球贸易。
理论上来说八九十年代,贸易量更高,只是因为70年代海运生意太好,导致太多船厂拼命造船,结果造的太多,又碰到石油危机,然后就海运市场就彻底萎靡了。
“好的,那杨生有把握就好。”郑玉华顿了顿,又说道:“杨生,还有一件事,湾湾那边派人找过我,他们想让我们在他们的船厂下单,并承诺价格会比日本的便宜。”
“湾湾造船厂?是那个在基隆的造船厂?”杨文东反问道:“我也听说,这家工厂,早年就造出几艘油轮了。”
说起湾湾的造船工业,前世的很多人立刻想到了高雄造船厂,但高雄造船厂是70年代成立的,而在这之前,湾湾的造船工业核心是在基隆。
在50年代初,湾湾的基隆造船厂在美国资金的辅助下,主要做近海渔船,靠着这个生意,加上自己也够努力,培养了大量熟练焊工,随后又以这个基础进军远洋万吨轮船市场。
前世70年代成立的高雄造船厂,其实也有着基隆的根基,要不然,整个产业链及熟练工人,哪那么容易培养出来。
郑玉华回道:“是的,在前两年,基隆造船厂造出了几艘万吨级别的油轮,最高排水量的是一艘2.8万吨的油轮。”
“这种小型油轮并不适合我们。”杨文东想了想说道:“我们也接不到一般近距离的运输订单。”
油轮并非越大越好,比如近距离的两个地方,有的时候小型油轮会更方便,又或者一些非常小的国家,不需要一次性进口几万吨油,那就会选择小型油轮。
但长兴船运目前并非单独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