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诗人与唐朝——杜甫(三)(3/5)
这样主动跟随进军营了。
《石壕吏》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秦朝
嬴政瞠目结舌:“乘夜捉人征兵,连老妇都被带走了?”
没经过训练的百姓匆匆忙忙被赶上战场,不就是送死去了吗?
汉朝
刘彻:“……”
“让宦官掌兵权?滑天下之大稽!”
【而《潼关吏》却涉及到一件事情,就是哥舒翰失潼关。
安史之乱时,安禄山虽然攻占了河北、洛阳,但后来朝廷反应过来后积极抵抗,导致很长一段时间里安禄山都没能攻占一点地方。
而郭子仪、李光弼的军队却已经攻占了常山等十多个郡,这时候安禄山开始后悔不该反叛了,准备回到幽州去固守。
但杨国忠进献谗言,劝唐玄宗催哥舒翰出潼关去收复陕州、洛阳。
当时的叛军的主力在攻打宛丘和洛阳,守卫幽州的军队很少,郭子仪和李光弼就分析着想去直攻幽州,用叛军的亲属招降叛军,这样安禄山没了兵,他的项上人头就不保了!
而那个时候的哥舒翰年纪大还有病,这件事情叛贼都是知道的,他部下各军队都是匆忙集中的,不是精英,根本打不动大仗。但是潼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即使手下的不是精兵,守住潼关还是没问题的。
可哥舒翰的军队出了潼关,打输了,京城出了问题,大唐就真的危险了。
但唐玄宗是谁?他本能地相信奸佞啊!
再杨国忠的鼓动下,派使者催促哥舒翰出兵,一个使者接着一个,哥舒翰被逼得没有办法,大哭着率军出了潼关,与崔乾佑会战。
然后潼关就这么失守了。
《潼关吏》讲的就是筑城的士兵和潼关关防,吸收哥舒翰失守潼关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哥舒翰失守两个人背锅,哥舒翰自己决策失误背小锅,李隆基决策失误还冤杀高仙芝他背大锅”
“说实在的,李隆基弄死了高仙芝他们,就让兵将觉得打输了就得死,在真打不赢的情况下,想活命就只能投降给安禄山”
秦朝
踞险而守,被迫出兵,这个经历怎么有种既视感?
汉朝
刘彻表示很无语,虽然他不精于军事,但是他真的不捣乱!
将军们在外面怎么打他都不会管的,实在不满意大不了回来再收拾呗,非得找不痛快干什么?
唐朝
“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