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诗人与唐朝——杜甫(三)(2/5)
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在回到华州之后,将其修订脱稿,总结道“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我先讲一讲这些诗的背景。
即使安史之乱爆发的出乎意料,但是大唐家底子厚着呢,又不是没有能用的武将,所以朝廷反应过来后,就调兵遣将去收复失地。
郭子仪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后,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城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大好。
然而肃宗李亨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为观军,处处掣肘,致使指挥权不统一。
其实本来这些士兵就属于联军,没在一起打过仗,配合度凝聚度就没那么高,结果指挥权还不统一,就这样士气低落的唐军就这样和叛军相持到次年春天,使得叛军等到了史思明的援军。
观军容宣慰处置使鱼朝恩不听各位将领的建议,执意要与叛军决战,唐军就这样在邺城大败,为百姓造成一场更大的灾祸。
但是这一战之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于是朝廷下令征兵。
郭子仪大军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搞得人民苦不堪言。】
“叛军在外,皇帝居然只会内斗”
“李隆基和李亨……”
“不愧是亲父子”
“李隆基是有功绩的李亨,李亨是没有功绩的李隆基”
“打仗不听将军的,反而要听千里之外的皇帝下令”
“皇帝懂个屁”
【《新安吏》讲的是杜甫在新安县的时候碰到了吏役点名征兵。
按照天宝三年的规定,以十八岁为中男,二十二岁为丁。而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
可是新安是个小地方,还经历了战乱,哪里会有成丁的青年入伍?小吏告诉他,兵府的文书昨夜才下达,命令没有壮丁就依次抽中男。
他看着哭泣的送行者们,写下了这首《新安吏》,前面记述了军队抓丁和骨肉分离的场面,后面对百姓进行开导和劝慰。
而《石壕吏》则是杜甫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的所见所闻。
讲的是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而这位老妇人的三个儿子,已经战死两个了,为了保护自家儿媳妇,老夫人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