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纸张上的文明(二)(2/5)
。
但是这两种书写载体的缺点也很多,莎草纸只能在干燥的环境中长期保存,贝叶同样难以长久保存,并且这两种植物对生长地区的要求也很高。
书写载体的缺乏,限制着不同国家文明的发展。】
伴随着天音,天幕上也出现了这些载体的画面。
唐朝
看着天幕,李世民神情逐渐的严肃起来:“海外居然有这么多国度?可朕却对他们一无所知!”
不行,他得派出使者去更远的地方看看了!
宋朝
看着天幕上展现的莎草纸制作方法,以及最后的成品,赵匡胤抽抽嘴角,“这和席子差不多的东西……是纸?”
下面的大臣也有些沉默:“可能……在西方算吧!”
在他们大宋的话肯定就不算了,这还不如竹简呢!
【来到两汉时期,文字的载体终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最早解释“纸”的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纸,絮一笔也”。范晔作了补充:“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纸”在东汉以前,实际上是为制作丝棉时,残留于席箔上的“丝絮纸”。这种纸有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就是把煮过的蚕茧,摊在箔上,放到水里反复捶打,直到捣烂为止,这道工序在我们现在叫做“打浆”,这是纤维纸区别古纸的重要标志之一。
像我们之前说的莎草纸,没有经过打浆,是不能算作纤维纸的。
1933年考古工作者在新疆罗布淖尔首次发现了西汉麻纸;
1957年陕西灞桥又出土于西汉前期以大麻和宁麻为原料制作的纤维纸;
1973至1974年,在甘肃的金关再次发现西汉前期麻纸;
到了东汉,蔡伦首倡将造纸原料由单纯的丝或麻,扩大为树肤麻头,敝布鱼网,经过严格的打浆工序,从而提出纯净的纸。
《后汉书·蔡伦传》:“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虽然蔡伦不是造纸术的发明者,但没有人能否认蔡伦的倡议是一项伟大的革新,也没有人能够否定蔡侯在中国造纸史上的巨大作用。】
秦朝
随着天幕开始讲解起造纸术,嬴政的心中也是松了一口气。
终于说到‘纸’了,有了纸的制造方法,他们大秦也能更好的发展下去!
汉朝
刘彻也是兴致勃勃的看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