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百八十一章 拥抱孤独(2/4)
点,然后才开始自已解释。
社交恐惧症,在医学上是一种焦虑性障碍,其特征包括处在公共场所或与人打交道时出现显著而持久的害怕等。
当下很多年轻人自称的“社恐”,并非达到疾病的程度,而是呈现一种回避社交、抗拒社交的情绪和状态。
“有必要声明一点,这里说的社交可是真实的社交,而不是网络上虚拟的社交”
“豁,照你这样说网络社交就不算社交了”
谭少韵也不傻,立马就明白了任一生想要干什么,于是准备死抠着这一点不放,不过任一生并没有第一时间回应他。
首先要看到,在社会快速变迁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年轻人,是社交方式变革的亲历者,他们的人际交往注定呈现出新的特点。
由现代多家社交软件的联合报告显示,2090年出生的青年群体已习惯了“自我轴心”式的成长。
“孤独”是他们成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状态——“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童年的回忆里就充满孤独的色彩;
他们在高楼大厦中成长,忙碌的父母顾不上他们;钢筋水泥阻隔了孩子们的社交机会,他们逐渐习惯了自已玩耍。
好吧,说是多家社交软件,其实就是他从谭轻狂的飞信的数据中得来的结论。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多数年轻人在以“小家庭”为主的社会单元中长大,缺少传统社会交往中诸如亲戚、邻里关系的体验。
例如不少90后表示由于亲戚隔阂巨大,不会经常走动:
他们早早为了读书、为了打工背井离乡,与家人尚且有些距离,更别提亲戚交往了。
与成长过程中单薄的人际交往体验相伴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交往本身的复杂化。
场景在泛化,无时不社交。
人可以休息,但互联网是二十四小时运转的。手机里永远有无数个小红点等着打开:群打卡、班级通知、好友寒暄、同学邀约、社团活动……必须一个个认真处理。
功能在杂糅,无处不社交。
他们的社交活动太多了,其效率和目的性高到了让人反胃的程度,就连抢一张回家的火车票,也要‘邀请好友来帮我提速’。
在这样的矛盾下,一些年轻人自称“社恐”青年,也就有迹可循了。
“社恐”这个标签,更像是他们手中的盾。在真实而焦灼的社交困境下,只好拿起这张盾牌,应对无孔不入的社交压力。
说社交降级可能有点夸张,从某个角度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