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国外的题(5/6)
因为大清离后世最接近,强烈的对比使得民间怨声载道,越来越多的声音让朝廷都有些疲于应对。
不仅得防着国外的发展,国内也问题频发,本来还算温顺的汉人逐渐露出了獠牙。
随着传教士的往来,就算朝廷不推广那些西洋的科学机器,民间也自发的开始推广。
从后人的生活中,已经让大家明白了哪些是好东西。
康熙头疼的揉了揉额头,身为满人,身为皇帝,他当然不希望皇帝制度被推翻,如今朝廷还能压的下去,就怕之后愈演愈烈,闹的不可开交……
也不知那法国的路易十四能不能给自己一些启发……
清王室从康熙到乾隆一直在和法国王室书信往来。
直到乾隆五十四年,爆发了法-国大革命,大清开始放弃了解西方世界。
新继位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自幼生活在宫廷之中,对民间疾苦一无所知。
乾隆五十三年(年),法-国天灾不断、农业欠收,举国上下陷入了一片饥荒。
这使得法-国社会矛盾空前恶化,很多的百姓高喊“要面包”的口号,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而路易十六却置之不理。
对此,乾隆还曾在书信中建议过路易十六,要镇-压农民运动,但却被路易十六否决。
乾隆五十八年(年),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断头台,消息传回中国,给乾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乾隆思索,为什么那里的百姓会如此无法无天,连君主也敢处决。
虽然不知乾隆想到了什么,但在乾隆看来,法-国百姓们的行为无疑是犯上作乱。
因此,大清在乾隆的指示下,更加强化了思想控制和文字狱,力求把所有的“隐患”全部抹杀在摇篮之内。
同年,英-国使臣马嘎尔尼访华,英-国除了要求通商外,还要求取消或减少对英国商团的关税,“租借”岛屿给英国商人晾晒货物。
乾隆自此彻底断绝了和西方交流的念想。
当时,乾隆看到马嘎尔尼进贡的英国舰艇模型,大为震惊。
他还曾说过:“英吉利在西洋诸国中,最为强悍、不可不防;传谕沿海督抚加强防务,以防御英吉利舰艇的突袭。”
但这回,闭关锁国是绝不可以再发生的了。
之前那些起义叛乱算个什么玩意,不过小打小闹。
如果朝廷敢躺平摆烂,那百姓们就要让大清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民的力量。
天幕的影响之大,让给各个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