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农学生的挂科能有多离谱(4/5)
家好像习以为常,农民好像天生就会种地一样,靠着不断积累的经验。
李世民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多次颁布减免租赋的诏令,减免力役,不误农时。
但好像也没想过要创办什么让农民系统性的学习交流一下的机构。
因为之前也没有这种机构。
天幕中的这个农学院,确实给了各朝各代一些启发。
毕竟,后人可是说了,旁边还有一年三熟的土地呢。
若是有了土地却种不好,不是白白浪费了这么好的地!
……
贾思勰目光灼灼地看着天幕,他正想编写一份农业相关的书籍,没想到竟让他看到了后世的农学院。
学院里都会教学子们什么内容呢,真想旁听一场课啊。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我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完善的农学名著,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对后世的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
该著作由耕田、谷物、蔬菜、果树、树木、畜产、酿造、调味、调理、外国物产等各章构成,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农业百科全书。
氾胜之、赵过、宋应星、徐光启等人也十分高兴,他们都是古代在农业发展上有杰出贡献的人,此刻对着天幕上的农学院,仿佛更加有动力了。
……
明,朱元璋罕见的不回嘴了。
他出身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那时候的农民过着什么样的日子,他在清楚不过了。
农民靠天吃饭,一场天灾下来,或许今年熬不过也不一定。他之前就是因为接连的旱灾蝗灾瘟疫,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
朱元璋心里十分清楚,农民造反都是官吏、地主逼出来的,如果不压制富豪、打击贪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还会再次爆发,他所建立的新王朝还有被推翻的危险。
因此,他深有感触地说过:“富民多豪强,元朝时他们欺压小民,在家乡为所欲为,老百姓吃尽了他们的苦头。”
所以,他登基后也在想着,大明如何能避免这方面的情况再次发生,他对那些贪官污吏深痛恶绝。
但后世的做法让他沉默了。他突然想起了那些离他而去的亲人,那辛苦了一辈子,后来连安葬都困难的父亲。
若是他们生在后世,没有压迫,甚至还有农学院,又会是怎么样的光景呢。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大明确实不如后世啊。”
:..0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