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南籼北粳(3/4)
占城(今越南)优质水稻品种传入宋朝之后,这种水稻品质耐旱、耐贫瘠,打破了以往“非膏腴之田不可种”的限制,迅速被宋庭大力推广,掀起了一场农业革命,而当时的广南东路便是最大的稻米交易地。
这种不挑地的优良品种,使得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提高。
“官家,自从唐末占城水稻传播过来之后,经过近四百年的培育,我朝水稻亩产量已经远超李唐,只要今年风调雨顺,大熟不在话下。”
“培育!”赵昺听到赵与珞的话,猛地一醒。
不待赵与珞反应过来,赵昺接着说道:“兴王,你令锦衣卫选拔各地种地能手,让他们去琼州培育良种。”
“好办法啊。臣倒是没想到这个办法。这些老农去了琼州归谁调遣?”
“找郭守敬,告诉郭守敬,朕要在大宋科学院下设一个农业技术局,专门搞如何提高农业产量的。”
“对了,让马尚书协助安置这些种地能人。在琼州找一块地方,尽早把试验田搞起来。”
“官家,何谓试验田?”赵与珞有些不大明白。
“这,就是进行农业种植试验的田地,比如说用不同的种子,不同的种植方式进行种植,待到收获时对比出那种产量更高,对病虫害或者天灾的抵抗力更强。以便宣传更好、更科学的方法来。”
“就类似于火器的测试场,不同型号的火器进行测试,选定最终版。”
对于赵与珞的提问,赵昺也被问住了,只好用火器的测试进行比喻。
“臣明白了,臣会在各地挑选一些官家所说的种地能手,派专人把他们送到琼州科学院。”
“善,这些也是我朝的科技人才,要像对待制造局李有钱他们那样,好生对待。若是做得好,有重大立功表现的,朕还可以仿效制造局,给他们一个九品、七品的官身,甚至更高。”
“嘶!”又要赐予官身,可见官家对这件事情的重视。赵与珞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好这件事情。
“臣遵旨,臣会给他们讲明白。”
“嗯,粮食决定我朝的生死存亡,不可谓不重要。若不是马尚书不断从海外采购粮食,朕都不知道这广南东路两百万余万百姓要饿死多少了。”
“臣明白,俗话说的好靠人终究不如靠己。臣以为,不管何时,何事,我朝都要自力更生。”
“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好一个自力更生,兴王大义,能有如此胸怀,我朝万事可行。”赵昺点点头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