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诸葛亮、司马懿、刘协之辩(7/23)
”
“唯有藏富于民,让百姓安乐、方能得百姓簇拥,如此王朝才可以长久延续,此乃万世之基!”
诸葛亮的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然而司马懿听了却不屑一顾,因为诸葛亮所想过于理想化了,是万万行不通的。
百姓是富庶了,但是国家可支配的钱财少了,拿什么去强兵马,又拿什么去治理各地天灾水患?
藏富于国,国家兴盛后才有余力反哺百姓,放眼历史上历朝历代无不是如此。
不过他不想在天子面前和诸葛亮争辩,而是看向刘协,小心问道:“陛下是如何认为的?
在他看来天子既然提出这种问题,那么心里肯定是已经有了定论,只不过想听听他们的想法而已。
“无论是藏富于国,还是藏富于民,两种观点朕都不认同。”
令司马懿和诸葛亮诧异的是,刘协并未支持任何一个观点,只见他用手指沾了点酒水,在案上写下龙飞凤舞的四个大字。
民富,国强!
看见天子写下的这四个字后,司马懿一愣,疑惑地道:“民富国强?不是国富民强么?”
但是细细揣摩的话,这四个字的意思似乎是偏向于藏富于民的方向,可天子刚刚又说自己并不认同两种说法。
诸葛亮的见识要比司马懿更广,闻言向他解释道:“民富国强,出自赵长君所著《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中的‘越主内实府库,垦其田畴,民富国强,众安道泰’一言。”
“但不知陛下此言做何解?”
他虽然知晓出处,但在他看来天子所说的这四个字,肯定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因为这两句话看似相同,但意义却完全相反。
国是什么?
国是君王、是社稷、是朝廷,国富民强的意思是只有国家强盛了,百姓才能变得富庶起来。
但民富国强,却把百姓摆在了君王和国家前面,意思和藏富于民接近,本质上是孟子所宣扬的理念。
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虽然古往今来天子都声称要以民为本,实际上却是以国为本。
天子说出这四个字是何意?
司马懿闻言则惊愕地看向了诸葛亮,他没想到诸葛亮竟然连这句话的出处都知道。
想到此处,司马懿暗暗咬牙道:“可恶的诸葛村夫,学识竟渊博到如此地步……”
“孔明果然饱读诗书。”
刘协赞了一句诸葛亮的渊博学识,然后才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