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战争的起步走向(1/6)
就在阿桂的明悟还没有传到京城乾隆耳朵里的,而海宁的想法又不可能被这群清朝的君臣父子所知道的时候,环球集团的高层给乾隆的建议带来了一条绝佳的回复,他们同意了纪晓岚提出的技术交换的方案,唯一让皇帝感到有些不满的是,他们狮子大开口的索要了大批的矿产和盐田。
不过正如海宁之前所预料的那样,皇帝和他的大臣们都认为,既然技术的交换要远远比融资合作显得重要,那么交换的价格稍微高一些,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在经过了一系列的纠结之后,朝廷在原则上同意了与环球集团的进一步合作。
但这还不是所有的要求,环球集团认为即便交给清帝国足够的技术,其境内也缺少足够的人才来实现具体的操作。因此大清朝廷必须派出足够数量的留学生,前往环球集团的各级教育机构进行学习。
对于这一要求,清朝上下都感到了莫名其妙,因为在大清境内环球集团已经建立了许多学校。很多人认为,这些学校已经足够用集团报纸上的称呼,也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来形容了。
但是显然集团高层并不是这样认为的,而且,他们虽然委婉,但仍然不是尖酸刻薄的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建议。那就是那些学校之所以没有起到预想当中作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大清帝国所实行的科举制与之严重冲突。
从某些孩子的实际遭遇来看,自从他们学习环球集团带给他们的那些知识有文化之后,大清帝国的主流教育就已经视其为一端,这样他们在社会上受到了许多排挤,这些排挤甚至有可能来自于亲生父母的打压,他们不认为孩子学习这些东西是将来有用的。
至于社会上的那些朝向,无论是来源于同龄人的还是来源于其他大人的,都足够给这些弱小的心灵带来足够的冲击,海宁已经不止一次的要求清朝的当地政府管控那些在这一事件上挑起事端的人,有一些比较开明的臣子,也选择了积极的配合,但时至今日总体上来讲所起到的效果仍然是微乎其微的。
至少,清帝国现有的水平根本无法抽出足够的人数来接受这些新技术的培训工作。甚至海宁还大胆而又虚伪的表示,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没有考虑夏清帝国传授进一步的技术,因为经济国在人才储备这方面与欧洲的某些国家是在相去甚远。
这样的说法自然让乾隆皇帝大为光火,他甚至一度怀疑纪晓岚的分析是否是正确的。不过事情已经发展到了这种地步,派遣足够的学生和年轻人去掌握新的技术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他也顾不上争取那些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