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卑鄙的友情(1/6)
“我对中国的了解,现在还拘泥于书本之上。你们中国有句古话,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惜,大清朝廷是个海禁严格的政权,就算是要去那里进行学术考察,也无法轻易得到许可。”
阿桂没有想到,布封在警察落座之后的开场白竟然是这样的。
其实,关于入境许可这种东西,大清帝国也在进行着积极的改革尝试。原本,他们确实是一个闭塞的政权,甚至相对于明朝末年来说,这种闭塞症是导致西学东渐最终断绝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最近,随着环球集团各种学术在境内的发展,许多人从他们的学说当中找出了当年西学东渐的影子。因此便有一些汉族的士大夫要求重开海禁。
这个重开海禁的要求其幅度是很大的,至少远远超过了允许流民下南洋——那种放开限制的行为,这是给老百姓们寻求生路,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而已,只要不允许外面的东西闯进来,大清的统治就应该不会受到威胁。
可是西学东渐,却绝非能与之相提并论。
当年孙元化那群西学党人,曾经倚仗西方传播过来的火炮技术,将皇太极炮决于山海关下。如果汉族士大夫们重新掌握了这些危险的东西,那么内乱就会变成一种根本无法排除的概率。
就连环球集团似乎也在有意无意的体谅着这一点,虽然他们的教科书当中有火炮宫做和制造的原理,但仅凭教科书上的内容,是根本无法让一个普通的士大夫转变为一个铸炮工匠的。
相反的,朝廷那些住炮工匠在了解了类似的原理之后,反而对他们的火炮进行了改进。也就是说,环球集团的所作所为,从结果上来讲是更多的帮助了朝廷,而从初始的动机上来讲,恐怕也充分尊重了朝廷的利益。
对于熟悉政治往来的阿桂来说,这样的巧合绝对不可能是偶然形成的,而是上层博弈和商谈之后的结果。依照乾隆皇帝和海宁密切的关系来说,双方也完全有基础达成这样的协议。
但如果允许其他的外国学者进入大清帝国境内的话,情况就未必会是这样的了。环球集团是从来没有传教士这种职业的,但那些欧洲国家却会凭借这些教会人士进行渗透传播,他们表面上宣扬着一种以福音为诱饵的的道德规范,但实际上行的是怎样的勾当,恐怕如今东南亚的各国都已经非常清楚。
常年在那里活动的阿桂,又怎么可能对此一无所知呢?
当然,布封本人并不属于那一类人。他的作品甚至遭受过教会人士的批评、排斥,以及毫无理由的谩骂诋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