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荀令留香(3/6)
示好士族的本意了,最起码也是威大于恩了。
祢衡皱了眉头,刚欲建言,见王政此时亦正面色平静地看着他,心中一惊,已是清楚王政下了决断。
那便断无更改的可能了。
便将到嘴边的话又吞了回去,无奈地拱了拱手:“喏!”
心里却想:“罢了,就当是选一些人开刀罢,若有不长眼的,刚好拿来立威。”
“官田之外,亦要广设官学。”
自起事以来,王政面临最大的问题便是武盛文衰,此番士族再次闹出幺蛾子,让王政心中更是警钟长鸣:
“接下来要广下求贤书,命各郡县举荐贤人,送来下邳,观其才干而分别用之。”
“大善。”听到这话,沉默半晌地陈瑀面现喜色,忙道:“此劝学之举,正显主公重文重儒。”
王政看了眼陈瑀,只是笑了笑,心知其是想岔了,却不先做解释。
汉代的官学本就平常,又分为京学和州属两种,如太学、宫邸学、鸿都学门便皆为前者。
如太学始建于汉武帝元年,刚开始时只有五十个人,汉昭帝时扩大为一百人,汉宣帝时增至两百人,元帝时达一千人,到了成帝时多至三千人。
在两汉时期的太学隶属于太常,太常本来是礼官,主要负责祭祀等礼制方面的事情,同时监管教育。太学里的老师称之为“博士”,学生称之为“博士弟子”。
而无论是博士还是博士弟子的选拔都由太常负责,选拔博士的要求极高,不仅要博学多艺,品德高尚、通达国体,还对被选拔人的年龄作出了硬性规定,要求必须在五十岁以上才有资格被选拔为博士。
某种意义上,在两汉能成为官学的老师,乃至一种莫大的荣耀和肯定。
但太学的学生,其实选拔要求更为严苛,首要条件得年满十八岁,其次需要“仪状端正者”“好,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最后必须通过有且只有的三条途径。
一,举孝廉。
二、地方重臣举荐。
三、功勋之后,继承祖荫。
说白了,这样的官学所需要的学生,本身就已具有一定的家世和文化,乃是官僚集团的后备军,储备干部,当了太学的博士弟子,便基本表明前途无量了,学校教的,也主要以经学为主,注重挖掘经典的深层次含义,并以五经内容深浅程度排定《诗》《书》《礼》《易》《春秋》的顺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而王政口中的“官学”,目前所需要的唯一功能,便是教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