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陶陵失(2/4)
点了一霎:“是许长歌那边,出事了么”
以战养战,意味着许长歌的时间极其地紧迫,他每一战必须赢,不能输,甚至一场绵长拉扯的战役都会让运转变得艰难起来,减少他喘息的空隙,并且不能遇到任何的意外情况,比如天灾。
她实在很担心许长歌,毕竟在永清的印象里,他比起将军,更似个儒生,更何况,他并没有领兵出战过,这分明是头一遭。
这种君王信臣,满腹经纶,受命上阵的故事,她非常清楚,上一个这样做的人,叫赵括。
后来他为大家贡献了一个贬义的词语,纸上谈兵。
太子听到她如今呼出“许长歌”三个字,隐约有了稍显亲近的意味,皱了皱眉头,他还是点了头:“是,原先已被收复的陶陵城不知为何,又被乌桓部族侵袭。而陶陵收复之初并未留下过多兵卒守备,朝京那边……也没有派遣太守统领,人心扰动极快,留守的偏将杜骁很快弃城而去——”
“他弃城!”永清蓦地一下站起来,“如今许长歌他们已经深入腹地,我见了军报,战线并未铺得很开,若陶陵一弃,那岂不是直接阻绝了大军与中原运输的路。”
她双眉高高扬起,纤毫描摹的黛色如剑锋般尖锐:“这姓杜的懂不懂自己在做什么!”
今日皇帝看到军报时,也是这般震怒,但垂暮将朽的眼睛里,却没有她这般凌冽的威势。
太子恍惚间想起了自己第一次见到蘧皇后的样子。
永清迅速追问:“乌桓只是个部族,我素来听闻其茹毛饮血,惟知劫掠,不知开化,却也不似戎部那般喜爱屠城,陶陵城总不会全军覆没,他一人独逃吧”
太子道:“他倒是还不敢做出这样的事,京兆杜氏的脸面和名声还要不要了。料想他只是一时昏头,掂量了一下兵力不足,便率领城中百姓和军士一同出逃了。”
这人能力不足,良心还是有的。
永清焦虑之中,稍稍疏了一口气。
“等一下,”永清一掌拍到竹案上,“他往哪里逃了逃回西京这边,还是朝京那边”
太子仰天长叹:“这才是最难受的——他往许长歌那边逃去了。”
“蠢人!”永清忍不住骂道,“他知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他往中原跑,至少沿途郡县能为他传递邮信,分出仓粮救济难民,补给军需,他也好早些将消息递到朝京或者燕阙去,总会有人管他,如今他带着残兵败将,还有逃避兵祸的百姓去找许长歌,能做什么把灾难的消息带给他,动摇军心,还是大家一起把最后一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