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科举制的俩前提,诸葛乔兵临长安(加更求月票求追)(4/4)
,伯松不妨与朕明言。”
姜维上次的带话,诸葛乔直接以不擅长为由搪塞了。
然而。
刘备何等精明的人。
诸葛乔口称不擅长,然而在治理陇右的时候却是“极为擅长”!
若非如此,又岂会有马钧的出现?
当了皇帝的刘备,也不是昔日那个“怒鞭督邮”的愣头青了。
很多事,不是头脑发热想一想就能做成功的。
如旧日王莽,想要改革却改了个寂寞,上至公卿下至流民,皆认为王莽是在瞎改。
汉室的积弊,刘备也知晓不少。
只是如今的积弊,刘备有心无力。
即便如光武帝一般扫平了天下,也只是维持了表面的和平。
故而。
刘备当初才有改变人才选拔的想法。
尤其是当曹丕令陈群制定了新的中正品第人才选举法后,刘备对改革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刘备虽然得了雍凉大部分地区,但这些地区本就人才稀薄,是否改革影响不大。
可若是拿下关中洛阳后,刘备依旧沿用原有的汉制人才选举,是很难令关中洛阳的士民心服的。
不给好处,凭什么跟刘备混?
凭刘备喊一声“复兴汉室”的口号吗?
诸葛乔沉吟片刻,道:“陛下想改革人才选拔的方式,依旧得以‘士农工商’为基准。”
“譬如,参加考试的考生,可以自行决定什么时候参加考试,不需要当朝的官员进行推举。”
“又如:制定规范的考试流程和考试的科目,在固定的时间进行考试,考生只需要按时去参考。”
“再如:考试录取的官员,都要隶属中央管辖,称其为‘天子门生’。”
“文有文试,武有武试。”
“只会治学的考核学术,不可委以实权;精于时务的考核对士农工商的策论,可委以实权。”
“这些改革的核心前提有两个:陛下有足够多的粮食;以及推广简体字让更多的人可以读书识字。”
“陛下,不是我肯说,也不是我担心遭人嫉恨。”
“而是以陛下现有的条件,尚不足以推行新的人才选拔方式,即便是推行了,也会变成豪门士族的掌权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