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节 贺喜的背后(3/5)
段后,倒也没有再出什么惊人之举。
接下来的时间,他除了安顿生意之外,一应活动都是寻常路数,很是低调:参加商会,拜访友商,与人在茶楼小酌谈一谈生意喝喝茶之类。
闲暇时分,南老爷多是本份居家,研读四书五经,不失秀才本色。
如此,七日之后,南老爷发自上海的第二艘货船到埠了。
这艘新到的货船,明显是之前就用电报沟通提前启程的,现在来得正是时候。
之所以说刚好,盖因南老爷商行开张,生意还是不错的。
虽说批发的大多都是些寻常杂货,但架不住夏口繁华。再者,很有些本地商贾愿意进一点南老爷的货结个善缘,所以头一船发来的货已经卖了不少。
然而这第二艘船上装着的,可就不全是寻常杂货了。船上不但多了0桶水泥,还有一个工程组,其中包含了工程技术人员、账务人员和有经验的工匠。
是夜,闻信亲自赶来的袁通判,这次可真真是青衣软帽毫不起眼。而当袁老爷亲自下舱检查完货物后,更是一叠声地催促丛人:“快,快,连夜给本官卸了,都进甲子号官库!”
“卑职遵命!”
看袁大人恐慌的眼神,仿佛生怕站在船头赏月的南老爷反悔一样。
下一刻,袁老爷出得舱来,三步并作两步,对着南老爷长揖到底:“先生如此信人,学生铭感五内,这厢代万千黎民,谢过先生及...诸位大人了。”
南望闻言,赶紧上前扶起对方:“大人不必如此见外,须知这点水泥才是第一批货,往后日子还长着呢!呵呵。”
—————————————————————————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穿越者虽然掌握着领先时代的科技和知识,但要在远离老巢几千里外的地方搞定一任知府,说到底也不过是最实在的权钱二字。
搞定巡抚大人靠得是权,而袁通判这里,就是钱了。
袁火昌其人,有关这位普普通通的明代官员,其在历史上唯一留下的痕迹,是一项工程:修堤。
真实历史上,恰恰就是在这一年,公元163年,汉口通判袁火昌主持修筑了一道江堤,西起硚口,东止今江汉区东堤街。
正是有了这道堤,才在今后的几百年岁月里,保证了汉正街不被江潮侵害。
为纪念袁通判,后人将这道堤称为袁公堤。
虽说在民国之后,袁公堤由于城市改建而逐渐消失在长江岸边,但是历史记住了这道堤坝,袁火昌的名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