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五章(4/11)
后,他们得变强,
可如果国家不去支持他们,他们只能永远落后,没办法站到哪怕和我们这些普通牛马一样的起点上。】
郁新立刻:#34;?!#34;
他心中开始打鼓:这不会是……不会是要开始讲南北取士了吧?没有错,陛下正是因为进了这灵堂之后,便有了分南北取士的想法!他偷眼看向老朱。却见老朱在位置上,微微坐直身体,面露热切。
#34;共同富裕?先富带动后富?咱把那南方的富户迁走到贫瘠地去,算不算是那兔朝说的‘同共富裕’?#34;
大家觉得,这肯定不算。
【基于此前提,up想和大家讲一讲明朝大名鼎鼎的,南北榜案,及南北分开取士。分地取士这件事,大家最容易联想到高考分省考试,他们相似又不相同。
性质上,高考考完咱们是得继续读大学,科举考完是当官,更接近咱们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而国考的大部分岗位是没有省份户籍限制的。】
明朝众人听到此处,终于松了口气。
那每年的一千多万人,果然不是全部来当官的。
“他们这大学——”老朱,#34;听那什么‘专业’、就业方向’,应该是同所大学里,学的内容不同吧?类似咱们五经里挑其一为本经,专治‘春秋’等等。#34;
#34;所以数学、物理、化学,#34;郁新,#34;都是他们的不同专业。#34;“但是他们初中就在学物理化学了
。”朱棣指出。
这点上,郁新猜测到了。
#34;有可能是之前的比较浅,后面的比较深。咱们大儒在专注一经之前,也会涉略其他内容的。#34;
【但考公是有学历限制,即,你考公前已经接受了最普世公平的高考筛选了,国家已经借由高考保障了各省大学生比例。
然后这些大学生被放在各种“国子监”里共同学习,此时教育资源做了一个重新的分配,进入同一所大学的各省学子,走到了相对公平的同一起跑线上。
四年里,他们的籍贯被尽可能模糊了,进一步的考公、考研取决于该学校的师资力量、以及课外
培训班、和学生自我的努力。】
明朝的大家恍然了:
#34;如此说来,小学也好,初中也好,每一次的考试,其实都是帮助那些学子,做一次教育资源的再分配。#34;
#34;这样的话,只要跟着学校,努力学习,按部就班地升迁,便免了自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