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0 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七)(4/8)
语气,似乎这职位还挺高。
这样一想,心中也变得火热起来,嘀咕道“若是换我,我也得疯。”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他们从小寒窗苦读不就是为了这个吗
想到这里,忽然就理解范进了。
当然了,也有不少真正读进去了的饱学之士不认同的道“读书是为了明理,格物致知。若是一心为了科举,反倒是失了本意。”
这就是之前范文正公担忧的,纯粹为了科举而读书。
结果,既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也没有培养出来高尚的品格。
而那些原本觉得读书人必定见多识广,知识渊博的人此刻心中也产生了怀疑这样的人当大官真的靠谱吗
看上去就情绪不太稳定的样子。
而庙堂之上的帝王们和重臣们的脸色都变得不太好看。
“不堪大用”
“不过是中举就状若疯
癫,
若是以后遇到大事,
如何处置”
看上去,就有些不太靠谱的样子啊。
伟大导师马克思曾经讲过,“一个统治阶级越能把被统治阶级中的最杰出人物吸收进来,它的统治就越巩固,越险恶。”
科举,在很大程度上,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它以汉武帝在公元前124年创建太学作为开端,绵延几千年,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阶级的固化,打破了特权的垄断,给了人一条往上走的通道,促进了人才的流动,也让身处底层的平民有了一丝希冀。
它代表了当时的全部教育的意义,与整个封建帝国始终相伴相随。
光绪三十一年,科举被彻底废止,持续了两千年的帝国体制也宣告全面崩解。
年轻的光绪帝坐在最上方,听着下面的臣子们唇枪舌剑的辩论。
“陛下,如今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必须要求变、求新才能让国富民强。”
“张大人说得对,科举已经不能适应今日之社会,我们必须引入西方的现代学校,才能为大清更好的培养人才。”
光绪帝没有表示,下面的臣子们看不到他眼里深处的仓惶不安以及恐惧,依然还在慷慨陈词。
大部分的臣子都站在废科举的这一边。
洋人的坚船利炮摧毁了他们所有的信心,也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只是,是在一种痛苦而无可奈何的情势之下。
最后,光绪帝下定决心道“诸卿家说得有理,朕决定,从今日起,废除科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