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章 靠山吃山(1/3)
在半州城的西边,沿着堤坝,瞭望长江对岸,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楼房和繁忙的街道。这里本来就是半州城的旧址。随着时间的推移,繁华褪尽,裸露的黄土地,崩塌的岩石,满沙滩的鹅卵石,还有远处忙碌的大大小小的船只。这一段堤坝因为是最近十几年建造的,目的是为了填湖造地,满足农业学大寨的需要。纵使如此,堤坝就如本地的人民一样,不了解农村农业的重要,堤坝一遇五年难遇的大水,就四处危机。政府索性给堤坝开一个口子。其实影响不来任何住户和建筑。只是淹没一片肥沃的良田。韩家村距离这里,走路也需要半个小时,竟然每户也能分的上一亩田。只是十年就有九年涝。
半州城旧址上的人民,没有熟悉种植业的技巧。他们历代都以长江打渔为生。家家都有一只小舢板,天天不离鱼和虾。有时能逮上几条河里的珍奇,靠卖掉得来的钱财,半个月不用下床去忙活。有些珍奇却不是河里的,有些是船上的。而他们只是不小心走到船上,不小心就逮到这样的珍奇。当然船只有大小。来头也有大小。太大的来头,可能东西不好拿。
这里一座山被称作火龙山。背后的传说暂且不提。只是说这火龙山的人民,就宛如一条条火龙,脾气暴躁,乡风顽劣。从姓氏上看,这类杂姓多,但繁衍快,亦然有张、王、李、项几个宗族聚集的自然村。尤其这张姓,说起火龙的张家,那也是远近闻名。从人丁的绝对数量来讲张家当然比不过韩家邓家程家,但是在水上,却是一霸。无法考证他们的祖先是否就是孙权孙策的亲兵近卫。但从组织性和团结凝聚力来看,火龙山的人民宛如孙策亲兵近卫。对于他们来讲,法律也不过是一张纸而已。
韩家村的始祖,也是水上的枭雄。当时的漕运码头,就有韩家人掌管。从半州至浔阳城的龙开河,大片沙洲皆有韩家人来收租。水上没有两把刷子,是不敢占据这样的位置。太平时代,崇尚读书。韩家后代弃武从文,出了一批文才。在漕运码头这块,火龙山的人民却是精益求精了。平时划船打鱼,送客过江,贩卖特产,都是他们的业务。或是得到上游的口信,这几日有珍奇,于是他们便在航道上装模作样的布置渔网,等到目标出现,便闹着说渔网被船只划破,然后三五个人提着鱼叉敏捷的翻上大船,该拿着拿,不该拿的便顺带,不让带的就干脆强抢。几百年来,不知他们是否有过失手。但是在如今的年代,失手是迟早的事情。张家村上至村头,下至妇孺,没有哪个缺席。所以,对于他们来讲,一个个嘴上牢靠。
不过,这样的事情,张家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