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学术界要迎来大地震了!(3/5)
“好家伙!好家伙!!我来!!我来!!”
李景霖将穿孔骨管递给这位专家。
专家兴奋的便开始吹了起来!
声音有些嘶哑,但很明显。
这踏马就是乐器的声音!!
声音很亮!并且有相当高的音高!!
“音列!是音列!!能吹出完整音列!!靠恁娘咧!!”
“太假了!这太假了!!九千年前的音列!!”
“七声!!是五声还是七声的”
板房里,专家哗然!
粗口爆的满天飞,激动,兴奋!
恨不得把眼睛都瞪出来!
吹着骨管的河南专家激动的咳嗽两声,顺了顺气息。
旋即自顾自的吹奏起来。
越吹奏越花!
河南的小调,山东的小调......
尝试各种不同的吹奏方式,力求探索骨管的可能性。
甚至!
他直接玩起了一种高端技法“翻七调”!!
将一首曲牌的曲调,进行七个调门的不断翻奏,通过七次翻奏,回归到起始的调性上来!
“艹!这老头还炫起技了!!”
几位专家兴奋的喷了起来。
激动的手都在颤抖。
李景霖更是仿佛浑身脱力了一般!
这代表了什么
这代表了这个骨管,能够完成七调还原!
也就是说,来自于华夏九千年前的乐器,七声齐备!!
声,音,在古代,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音有开合,声有轻重。
基音为物体整体震动产生,泛音音为局部振动产生,组合在一起的复合音,才是人们听到的声音。
曾国藩《冰鉴》里便曾说过,声是入耳听觉反应,音是发音器官快闭合时感受到的对声的反应。
所以,有云----“声声入耳”,而后“余音绕梁”!!
“真是叹为观止......”
专家们彼此对视,心神激荡。
“毛老,您研究华夏古音乐理论的,能以那些理论定一下黄钟吗”
听闻李景霖的话,毛老连连点头。
“这个简单,根据典籍的记载,以及现代对声学公式进行计算,能确定黄钟定音法,0.7寸直径的竹管,横排90粒黍即为长......卧槽!!”
毛老震惊的看向李景霖。
你一开始就想到这了!
“快快,看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