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 拍独立电影?(4/6)
庆冬直奔红光出版社。
之所以去那里,是曹志强暂时也想不到其他放摄影器材的地方了。
曹志强目前买的房子,几乎都被其他人住上了,他自己都是住酒店。
本来签到了摄影器材后,他是想着重新买一套大房子的,但这不是还没来得及嘛。
而且红光出版社本身就占地不小,光办公大楼就还有很多空房子。
这也罢了,关键不久之前,副社长陈家邦还刚跟原先的玻璃厂谈好了收购价,以八十万的价格,收购了其他几个地皮以及上面的老厂房跟老仓库,占地面积直接扩增了三倍。
当然,再怎么扩张,那也是工业用地,只能是公对公的买卖,私人是买不到的,而且也不能随便转换土地性质,除非政府出面转变。
因此,想在那片老玻璃厂的老厂里建设房子往外卖,那是不成的。
虽然现在的国内,已经允许房产自由买卖,但那只是针对住宅性质的商品房,比如老四合院,老洋楼啥的。
像工业用地的房子,比如工厂的单位自建房,还是不许进入市场,好像商品房一样买卖的。
也正因为这样,所以工业用地基本没有买的。
开玩笑了,现在大家都缺钱,不缺地皮,谁闲的买你的老厂房啊。
比如那个玻璃厂,人家当初搬迁出去,也主要是因为污染问题,并不是心甘情愿搬迁的。
至于玻璃厂搬迁后,遗留的老厂房,原本是打算打包卖给红光机械厂的,毕竟邻居,但机械厂一直没松口。
现在有红光出版社肯买,那自然乐意。
从后世的眼光看,这个玻璃厂是亏大了,但站在此时玻璃厂的角度,人家不亏。
因为现在的工厂大部分都是国企跟集体企业。
那家玻璃厂呢,原本是一家乡镇集体企业,并不是国企。
公社化运动的时候,京城周边的很多农村,都纷纷成立了不少乡镇企业。
当年的京城二环之外都是农村,所以这家二环外的玻璃厂是集体企业,一点没毛病。
所以这家玻璃厂,就是当时的公社化产物。
反倒是国企性质的红光机械厂,是后来才搬过来的。
集体企业比国企要灵活许多,但也是更缺钱。
因为这家玻璃厂技术不行,连年亏损,所以卖厂房换钱,就是最迫切的行为。
说白了,此时这边还是个郊区乡镇辖区,玻璃厂这种乡镇企业,卖不卖的,是乡政府说了算。
现在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