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记忆储存(1/3)
素素的记忆假说仿佛提醒了我。人和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人不是简单的物质上的动物,不会屈服于环境。制造和使用工具适应环境,适应不了就改造环境的特点让我们离物质动物越来越远。我们在漫长历史长河里,改造了自己,成为了一种全新的存在形式:人。
物质形态的个体有效记忆时间只有短短几十年,要将漫长历史记录留存,人类会动用当时所有技术手段保留自己认为有有意义的事物。人的生命期有限,人死后,人脑存储的信息也随之消失。以前认为人的生育遗传功能虽然可以把人本身的某些自然属性的信息传给下一代,但并不能把人脑中储存的信息传下去,于是人们又发明创造了造纸术、印刷术、摄影、摄像技术、录音、录像技术以及磁盘、磁带、光盘等各种信息存储技术。
如果是当代,我们主要使用磁储存技术、缩微技术和光盘技术。这些人造的信息存储技术与设备不仅在存储容量、存取速度方面有可能扩张人脑的存储能力,而且还有更重要的作用:一是它们把人主观认识世界的信息迁移到客观世界的存储介质中,可以下受人死亡的限制而一代一代传下去;二是它们脱离了个人大脑的局限可成为人类社会共享的知识,成为社会的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
dna存储技术已经不是神话,目前的研究是以人工合成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为存储介质,将数字信息存储于dna分子上。dna由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胞嘧啶(c)4个碱基构成双螺旋结构,可以保存生物体的遗传信息。而在数字世界,数据信息都会转换为二进制数据即“0”和“”的状态来进行存储。因此,可以将数据文件通过编码转到碱基中,将agct转化为二进制数据来实现信息的存储,再配合各种算法便可以实现数据的存储与读取。
信息传递主要的过程就是将真实的物质和经历通过转化成为编码记录在另一个物质里,在需要时提取解读获得原始记录的资料。为保持信息准确性,接获得第一手资料,而信息的准确还原很重要,避免二次解读或多次解读导致的错误。
由于dna独特的双螺旋立体结构,单位空间可存储的数据密度相当高。据估算,每立方厘米的dna分子可以存储大约eb的信息,这一密度是当前存储密度最高的介质(闪存)的000倍,是硬盘数据存储密度的百万倍。
通常情况下,传统的数据存储在0年左右就会开始失去完整性,但dna对于外部环境,如高温、震荡等具有较强的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