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时空错乱(5/5)
”,电影《后天》中温度突变的描述就是以此为原型。
那次能够使长毛犀牛和猛犸象等耐寒动物灭绝的极度严寒,却反倒让人类进化了。
考古发现在距今.万到9000多年前西亚和东亚少数地方的人类突然学会种植粮食。
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进化到新石器时代,从渔猎生活进入到农耕生活,人类的食谱却从高档的肉食为主退化到低档的粮食为主。
这里似乎有些地方不合逻辑。
低纬度地区在这段时期气候波动不是十分明显,假设人类靠迁徙从非洲大陆横跨几大洲遍布全球的理论成立。那么“新仙女木事件”时期,迁徙理论下的人类为生存应该搬到温暖的低纬度生活,维持旧石器时代的模式才合理。
人的刻板心理是很强大的,轻易不会改变,更别提改变食谱这种可能导致种族灭绝的大冒险。
人类进入能利用石块为材料制造工具的能人阶段约在200万年前,与第四纪冰川开始时间接近,母系氏族社会可能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发展。
人类生育比其他动物要困难,孕期过长,胎儿和母体相比过大,一般一胎只生一个,生育导致母体死亡率是极高的。
远古时期孩子们一般是在相同时间段内出生,被一起抚养的共产宝宝。
人类女孩一起生活一段时间,生理周期会自然调节到同步,这种功能可帮助人类实现同期生育。
远古时代物资缺乏,将生育时期调节同步,在物资相对富裕的时间段集中生育,共同抚养可以增加婴儿成活率。
从生育开始,女性就在选择做自我牺牲,由女性主导的母系氏族社会,心理上会更珍惜不惜牺牲自我生命延续下来的每一个个体,这样的社会更容易形成共产共享的公有模式。
母系氏族社会可能帮助人类这一物种在条件极恶劣的情况没被灭绝,反而一直在超常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