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两棵枣树(2/3)
冷不丁的来这么一下,加上身边同学的哄笑,肯定会手足无措,满脸通红,犹如猴子屁股。
但是,此时的范晓华却非彼时的范晓华。
在此时这个生理年龄只有5岁的少年躯体内,却住着一个见多识广,饱经风霜,心理年龄都快四十了的“老鬼”,社会“老油条”。
这种小打小闹的小场面,对“面嫩心老”的范晓华而言,完全就是小菜一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面对班主任的偷袭和同学的哄笑,范晓华不慌不忙地站了起来,呵呵一笑地道:
“呵呵,邓老师,你要叫我说鲁迅的‘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外一棵还是枣树’到底好在哪儿,坦白讲,我一点也不觉得好!
“我不仅不觉得好,我还觉得他啰嗦,冗长,绕圈子,明明‘两颗枣树’四个字就能说清楚的东西,非要拆成三句,2个字——这不是啰嗦是什么
“至于鲁迅为什么要这样搞,原因也很简单:
“不是故作深沉,卖弄学问,就是为了水字数,想多骗点稿费!
“毕竟,他那个年代,稿费通常都是按照字数来给的——”
“哈哈哈哈……”
一开始还好,班上的同学对他大言不惭,竟然敢贬低近代第一文人,说鲁迅啰嗦,虽然心头震惊,但情绪还算稳得住。
然而,当他“水字数”,“骗稿费”这些话冒出来的时候,班上的同学先是一愣,继而一喜,最后再也控制不住心头的震惊,佩服和激动,忍不住齐齐发出“哈哈哈”的大笑声。
范晓华面带微笑,一点也没有被人哄笑的窘迫,任班上的同学开心大笑了好一阵,这才抬起双手,朝四周虚空一按,示意自己还有话说。
于是,哄堂大笑的课堂立马安静了下来,所有人全都目不转睛,一脸期待地盯着他,都想看看不知道那根神经没搭对的范晓华还会大放什么样的厥词。
“同学们,你们别笑,我的这一猜想看似离奇,但却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据可依,合理猜测。
“各位想一下,那个时候的鲁迅在北大当讲师,人也住在北平,京城。
“那可是京城啊,各位
“‘京城居,大不易’!
“他一个教书匠,薪水固然可以,他一个人花,只要不去逛八大胡同,基本的吃喝玩乐,哪怕在京城,估计也够了。”
“哈哈哈哈……”
“八大胡同”一出,教室内又是一阵轰然大笑。范晓华等大家的笑声稍熄,便又接着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