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薛延陀大军南下(2/4)
来何乐为在战场上独领风骚,然而大唐并非只有他一员猛将,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将,还是锋芒初露的青年将领,都能担起征战的重任。即使何乐为带走了京都的精锐,但大唐北疆仍有九万铁血边军驻守,他们随时准备踏入神秘的东土厥,无需依赖何乐为回防。
关键在于战局扑朔迷离,薛延陀可汗虽率军南下,却没有明确表示会侵犯大唐,只是声称商队遭东土厥扣留,寻求公道,而非意图消灭东土厥。明眼人都心知肚明,这只是个借口,数万铁骑只为一支商队讨伐,连稚童都不会相信这样的说辞。
“难道我们就坐视不理?”
苏定芳不甘心地问道。尽管他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战功,封侯不成问题,但在大唐,最高的勋爵是国公,谁不想更进一步呢?
“我不是曾命你组建一支迅捷部队吗?现在就召集他们,让他们开始演练。朝廷或许不希望我们介入,但我们必须准备妥当,以防万一需要我们去收拾残局。”
经过反复权衡,何乐为无法置身事外。无论朝廷派出何人,最终可能仍需以武力决胜负。战火尚未蔓延,但应做足万全之策。何况高句丽的事已尘埃落定,无需留下重兵。
何乐为并未呈递奏章,他懂得避嫌。朝廷要维持和谐,不能独揽所有功劳。如今他的功绩已无人能及,若继续领兵北上,如何给朝中其他人留出升迁之路呢?总得给人留些机会。
半个月过去,朝廷的第二次诏书抵达,令何乐为惊讶的是,皇帝依然决定冷待他,命令吴王何恪率军北上。
朝廷会议上并未提及战争,吴王带领的兵马也有限,仅八千之众。何乐为看出,若北境开战,无需长安调兵,只需动用北疆那八万精锐边军的一半,加上吴王的部队,足以压制薛延陀。
但这都是理想状况,意外总难预料。一旦出现变故,吴王将失去所有机遇。接到诏书后,何乐为专心处理高句丽事宜,并未向何世民传递任何讯号。
在神秘的大陆上,何乐为未曾因吴王统兵之事如上次般焦虑。他明白,大唐的重担不应只他一肩扛起,万一他有所闪失,整个华夏大地或许将陷入动荡。因此,拥有两位将军的支持并非坏事。
上次与吴王争斗,乃是时势所迫,若他不挺身而出,部下又会如何看待?他们会认为领袖懦弱,尤其那些军中将领,因此何乐为决意争取。
此次,何世民的决策出其不意,而何乐为刚从高句丽东征归来,胜利的果实应分享他人。朝廷的智者亦能看出,高句丽虽非富饶之地,却能为朝廷增添财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