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8 全是技巧 没有感情(3/4)
中不苟言笑沉毅果敢,像是幽暗的深海。
陈一鸣要的,就是那部剧里的前半个段一宁。
《95》全片都缺少直观的战斗,主角就是不停地走路,一半时长更是只有两个人出镜。
不多些台词电影会非常沉闷,这终究是一部商业电影,可看性才是第一优先。
既然第一主角因为影片主旨只能选一个20岁以下的新人演员,那么演技就不能太多指望,木讷少言的个性设定顺理成章。
相应的,分担演技、台词、看点的就只能是同行的另一个角色,也就是段一宁饰演的参谋。
所以段一宁其实没说错,这个角色怎么演,其实是一个技术问题,并不过多涉及表演艺术的范畴。
这事儿吧,心照不宣最好,摆上台面说开了就很不好听。
你把一个戏疯子拉过来,给一个毛都没长齐的小年轻做工具人
如果是前世那些为了钱甘愿给流量作配的“戏骨”也就罢了,问题是人家段一宁不是那种人。
如果真是,他也不会一直窝在军艺团里演话剧了。
陈一鸣犯难了,他是真想段一宁能来演《95》,但也确实拿不出更好的理由说服他。
人家考一百分,是因为卷子只有一百分。
普通学生当然很开心,但段一宁不是普通学生,是imo金牌选手。
陈一鸣的行为,就好比前世看过的某部黑科技网文的情节,逼着拿了菲尔兹奖的主角参加最强大脑综艺。
凡是这么干的,非蠢即坏。
陈一鸣作为导演,当然不能被演员给问住。
他尽量假装轻描淡写地怼了回去,“段老师说的没错,这部电影确实是走的技术路线,一镜到底极致炫技。
你得承认,同样是半岛战争题材,这样拍更有噱头,更能吸引人进影院,也更能引发讨论。
这就足够了嘛,观众不反感,感兴趣的还愿意多刷几遍,哪怕找剪辑点也是一种乐趣不是吗。
在我的设想里,这是一部不是纪录片的纪录片,你和你的同伴,用2个小时的行程带领观众重温一段尘封60年的故事。
不渲染情怀,不散播价值,不宣讲态度,只传递信息。
所以里面的角色不需要艺术感染力画蛇添足!
你们是工具人演员,我是工具人导演,都一样。”
段一宁说你设想的角色没深度、不艺术。
陈一鸣很直白地反驳他要的就是不艺术。
他还颇为嘚瑟地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