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1/3)
“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这是拉米尔的导师阿辛汗在给拉米尔的信中的一句话,而这句话,也真正应了中国的那句古话: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拉米尔,作为本书的主人公,出生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富人家庭,有一个身材魁梧的勇敢智慧的父亲,而他的母亲却在生他的时候难产出血而死,另外他家还有一个因小儿麻痹症萎缩了一只腿的仆人阿里,阿里还有一个名义上的儿子哈桑。
哈桑比拉米尔小一岁,他们从小就生活在一起,形影不离,但拉米尔却是哈桑的主人,哈桑称拉米尔为少爷,但拉米尔内心深处却始终对于哈桑怀有复杂的感情,虽然拉米尔会时不时的捉弄哈桑,比如说在给不识字的哈桑讲故事的时候故意讲自己编的故事内容,还有拉米尔从来不会在有客人出现的时候和哈桑一起玩。但我个人而言,这些并不足以成为我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拉米尔的理由,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如我处于拉米尔的环境和位置,我会不会做得比他更过分,我不敢保证,因此我也无法指责些什么。
可能,关于阿米尔和哈桑,最让读者感到触动的点在于哈桑对于阿米尔的“为你,千千万万遍!”与阿米尔在面对哈桑受到阿塞夫侵犯时的“为我,要视而不见!”,而哈桑之所以被阿塞夫如此对待,除了阿塞夫对于哈夫拉人的歧视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在于哈桑对于阿米尔的付出和保护,在阿米尔和哈桑第一次被阿塞夫堵在小巷子里时,是哈桑勇敢地举起了弹弓帮助了二人顺利脱险,在阿米尔企图赢得追风筝大赛的冠军以获得父亲的肯定时,是哈桑独自一人追回了那只蓝风筝,为了保住拉米尔少爷的这只蓝风筝,哈桑被凶残的阿塞夫无情地给侵犯了,而这一幕,却被去寻找久久未归的阿米尔看在了眼里,在读者看来,本应该向哈桑为他千千万万遍那样阿米尔也应该为哈桑勇敢那一遍,可是彼情彼景下的拉米尔却让读者失望了,拉米尔就躲在一旁,眼睁睁地看着哈桑被阿塞夫侵犯着,当时的拉米尔看见哈桑被侵犯时稍稍转过头,拉米尔瞥见哈桑的脸庞,看见哈桑那逆来顺受的神情。我想,或许这个时候,哈桑便已经看到了躲在一旁的的阿米尔。
我不禁在想,如果我是哈桑,即便我是奴隶,即便我对主人忠心耿耿,但是如果我遇到了这样的事,不说我会不会对主人产生怨恨,至少在我和主人之间的关系会在我的心里出现裂痕,但可惜我不是哈桑,也庆幸哈桑不是我。
哈桑以被阿塞夫侵犯为代价保住了阿米尔的蓝风筝后,阿米尔假装没有看到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