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山上有座庙(2/4)
用原来秦国祭祀雍上帝的仪典,先到泰山行封礼,然后到梁父行禅礼。
汉初,经济萧条,汉文帝虽讨论过封禅,但没有经济条件去做。
汉武帝后经济好转,于是命名儒赵绾、王臧等人“草巡狩、封禅、改历、服色事”,元封元年行封禅,封于泰山,而禅于肃然山并改元元封,此后每隔五年修封一次,前后共举行过五次。
东汉建武三十年,张纯等大臣奏请汉光武帝封禅,但他以自己无德而不许,两年后,他认为“赤刘之九,会命岱宗”的谶文,命梁松等求九世封禅的制典,遂东巡,封于泰山,禅于梁阴。
古代帝王无不说自己是“受命于天”,封禅是帝王表示自己与天沟通的方式。
古代封禅泰山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天下太平,国家兴盛,二是天降“祥瑞”。
国家兴盛说明帝王功高德显,天降“祥瑞”说明上天对帝王的表彰,这时帝王要用一种方式回告上天,就是封禅大典。
封是指在接近天的泰山最高处,用土筑成圆坛祭天,禅是指在泰山前的小山用土筑成方坛祭地。
泰山是与天日最接近的,封建统治者都认为泰山是能通天的神山,中国古代帝王为加强自己的统治,不约而同的宣传“神权天授”的理论,为了使这种理论得以证明,久而久之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地位进一步强化,随后成为每代帝王一生追求的大事之一。
这次封禅大典规模浩大,随行万余人。
皇帝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封禅礼沿袭乾封旧制。
封禅后,封泰山神为“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皇帝亲自撰书《纪泰山铬》,勒于岱顶大观峰,并令中书令张说撰《封祀坛颂》、侍中源乾曜撰《社首坛颂》、礼部尚书苏撰《朝觐坛颂》,均勒石纪德。
皇帝在泰山顶上堆土设坛祭祀天,又到泰山脚下的的梁父山,都是在小山上堆土设坛。
全部封禅之礼完了之后,皇帝命于泰山脚下扎营。
李九州无聊,带着几个随从闲逛。
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但这地方已是某个远离京城的边缘地带,相比起京郊都已经算是很荒凉了。
随行的大部分人都见惯了繁华无比的京城,面对这样一个荒凉的地方,还真是从未见过。
前方一个小山包上,竟然有一座飞檐梁柱的寺庙,这更是让人吃惊。
寺庙建在这种地方,连一个人影都看不到。
到了不远处,李九州抬头望着山尖的这个寺庙,旁边还有一座七层宝塔,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