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大洋海神草(1/4)
寄生的过程很顺利,对于生物体内的防御机制,林已经摸的很清楚,虽然生物的种类不同,但大差不差。
第一步是获取身份门牌,释放信息避免免疫系统的过激反应,然后悄无声息的驻扎下来,随即开始发育。
为了避免宿体的死亡或是致病,吸取营养的过程很是缓慢隐蔽。
此时的微观世界中,球形孢子开始分泌细胞壁,体型大约在40微米左右,一段时间后,分化成新的个体海兔,此时的海兔有些抽象,作为多细胞生物,结构极为简单,如细菌一般,不断的吸取营养,分裂复制自身,形成海兔菌落。
不过,比一般5微米的细菌大不少,但整体还是细菌大小的水平。
等到海兔菌群形成一定规模后,通过变形融合的能力,自发组合在一起,形成较为复杂的多细胞动物,加载新的功能器官。
此时的体型已经可以无视碾压免疫细胞的攻击。
现在到能看出一点海兔的样子,也能称之为虫。
一周悄然过去,到这一步为止,她并没有发现异常。
林觉得自己是否有些太过谨慎了,随即展开下一步。
生物的体型越大,不止是越利于生存,防止敌害,营养的吸收与利用的效率就越高。
海兔开始分裂复制,通过一分二,二分三的方式,不断增加自身的数量,等到一定规模后,开始移动。
各类不同的寄生虫,会住在各类生物体内不同的位置。
例如绦虫,会住在肠道,有些也会寄生在脑部。
有意思的是,某些菌类,会通过信息素的释放,间接影响宿体的饮食与胃口,从而影响宿体行为。
林并不需要这一类特定的位置,住下来就是成功,因而,林选择动态的移动,不停的转移位置,把自身伪装成宿体的细胞,参与到全身的循环中。
对宿体内的有害菌群、寄生虫类等,进行攻击,控制在一个低水平状态。
根据宿体的身体条件,等自身成长到某个限定规模,就会停止分裂繁殖。
宿体体型大的,就分裂繁殖多一点,体型小的,就少分裂一点,维持宿体的健康状态。
属于是互利型的寄生模式。
精耕细作嘛,对于林而言,宿体越健康越好。
持续性的竭泽而渔,不利于后期发展。
一开始,林还忙的有点手忙脚乱,各个生物体内有差异,需要根据生物制定不同的方案,不过随着时间的过去,各种方案的定型,越来越上手熟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