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火山口上(1/5)
当我1833年第一次造访巴黎之前,我对这个国家的了解几乎完全是出自于纸面。但是经过了与旺代与布列塔尼保王党人的交谈后,我才意识到,这些保王党人的根基并非是正统派的贵族,虽然贵族在这支队伍当中占据了领导作用,但是如果没有外省农民的支持,他们是绝不可能与共和派、波拿巴派分庭抗礼的。
回顾整个法兰西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中期的发展历程,可以很明显看到,欧洲大陆的中心巴黎在不断扩大,同时,乡村地区的地方自治权在不断萎缩,独立生活的激情和特征不断消失,许多乡村特有的传统消失得越来越多,古老的国家生活正在渐渐远去,直到再也找不到半点历史的痕迹。
乡村不断衰落、枯死,然而整个国家却生机勃勃,而且从未这么生机勃勃过。不过,国家焕发生机的源动力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巴黎。城市被自私垄断,它们只顾自己的利益,并且随时准备牺牲乡村地区的利益。农民好像从整個民族里被淘汰下去,丢在一边。
1780年代的法兰西,没有人会认为法兰西正在衰落,法兰西人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以及北美独立战争中都出尽了风头。所以理所当然的,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国家前途无量,并且将会永远的繁荣昌盛下去。
然而,这种表面的繁荣带来的却不是稳定与和平,而是带来了大革命。为法兰西定下革命议题的,是法兰西最富有政治素养的三个阶层,即第一等级的教士,第二等级的贵族,第三等级的市民。
他们点燃了革命的火焰。但是令他们始料未及的是,革命的热情一旦被燃起,它会烧往哪个方向就不是个人所能左右的了。
大革命的实际过程为何与他呼喊的口号如此的不相符?为何创作了《人权论》的托马斯·潘恩在大革命的过程中最终被迫出走?华兹华斯、柯勒律治这些早年曾经狂热支持大革命的不列颠诗人为何最终精神错乱,转而成为了反对大革命态度最激烈的人?
我想,这是因为他们发现了负责执行革命的人和制定革命计划的人并非同一拨人,大革命的理想实际上只存在于最初的那段时间。而在不久之后,它便被一起接着一起的流血冲突、暴力事件消弭在了法兰西的街巷与田野。
大革命时期共和政府的管理方式并没有像是他们希望的那样新颖。相反的,在许多地方,它们只是把管理方式换了个名字。事实上共和政府的管理底色依然是波旁的鸢尾花旗,甚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历史就像是一座画廊,但其中原创性作品很少,大部分都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