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孝子逆子(3/4)
,开荒辟地,而其长子却说应重新打理百亩良田,增加田中所产,不可行冒险之举。老父犹豫不决,于是就将此百亩良田一分为二,交于二子分别打理,可最后结果却是一事无成,家中仅存的百亩良田也荡然无存,被他人收购了,于是老父就憋闷而死,其后二子就相互指责,均说对方乃是不孝之子,并相互视作仇寇,甚至互相攻杀,家道也是彻底败落了。”
李三坚顿了一顿问向曾布道:“此时,如何又能够判断何人为孝子,何人为忤逆之子?若当初二子能够齐心合力 ,事情也不至于会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李三坚此言一出,顿时使得曾布有些震惊,李三坚的意思曾布岂能不明白?虽然李三坚此言还有些不太成熟,有些幼稚,有些有待商榷,可曾布怎么也不相信此言出自一名未满十六岁的少年之口。
曾布良久之后,盯着李三坚问道:“汝师目前怎样了?”
“我的师门?”李三坚闻言摇头道:“在下目前没有师父。”
“你方才不是说你的师门对你淳淳教导吗?”曾布闻言愕然问道。
李三坚闻言顿时羞愧难当,脸色红一阵白一阵的,片刻之后开口答道:“恩师他。。。他老人家已将在下。。。逐出了师门。。。”
逐出师门?曾布闻言怔怔的看着李三坚,久久不语。
“没用的,子瞻想得太简单了。”良久之后,曾布摇头道。
苏轼的想法过于理想化,过于简单,甚至过于幼稚,这也是一般文人的通病,曾布心中暗道,他以为将李三坚逐出师门,他人就不会为难李三坚了吗?
苏轼是将李三坚逐出师门,可他传给李三坚的文风,甚至是对时政的看法,短时间内会改变吗?
“曾公识得在下恩。。。东坡先生吗?”李三坚听到曾布如此说,于是问道。
李三坚说了之后,顿时就感到有些问得幼稚,苏轼之名,名满天下,不知道苏轼之人几乎没有,更何况苏轼曾在朝廷任官,并且官职还不小,如此与朝中大臣之间的纠葛还会少吗?
李三坚只不过不知道苏轼与他们之间到底有何纠葛或者说是恩怨?
“识得苏子瞻?”曾布闻言不由得笑道:“我与子瞻乃是嘉佑二年同榜进士,除了我二人之外,还有苏辙、林希、程颢、吕惠卿、王韶等人,哦,对了,还有当朝宰相章惇,我与子瞻实有同年之谊。。。”
曾布此时忽然想起往事,于是就放开了话匣子,絮絮叨叨的说了起来。
在宋历次贡举之中,宋仁宗嘉佑二年的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