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趁机讹一笔(1/5)
你们要是拿不出办法,那么朕就只能御驾亲征了。
在三位阁臣的眼里,这大抵算是个借口,而在朱慈烺看来,这却更像是一种逼迫。
是的,就现阶段而言,朱慈烺暂时还没有离开应天的打算,所谓御驾亲征也只不过是逼迫三人达成一致的法子。
说到底,既来之则安之。
既然回来了,那么便该先将朝中捋上一捋,而且在他的印象中西南的局面也当在一两个月内再生变化,便是那二人争得再厉害,在短期内倒也无虞。
老实讲,他虽一直对文官集团保持着足够的警惕,甚至还趁着与文官们处在蜜月期的当口将各种制衡手段毫不引人注意地布了出去。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几個月的顺风顺水确实让朱慈烺对文官集团起了轻视之心。
这也难怪,抛去军功之类的东西不提,他借着文官集团的内斗收拾了第一个跳出来的梁云构,又用借刀杀人的法子削弱了杭州的本地势力。
其后不但以海贸之利诱着江浙大族替他将可能发生的粮食危机消弭于无形,更还在众官毫无知觉地情况下把手伸到了地方。
这一桩桩一件件下来,若换正德那等跳脱些的都不知该嚣张成什么样子,朱慈烺到现在都还不显山不露水,倒也真不必求全苛责。
可话说回来,他能够占了完全的上风却也有其特殊性。
一者,各派系真正的话事人实际上都在北京降了,他这小朝廷里的文官们说白了都只不过是斗争中的失败者而已。
譬如钱谦益,一辈子都活在东林真正大佬的阴影中;譬如马士英,只不过是北京那帮人的棋子罢了;再似黄道周、刘宗周之辈更只是像教书先生多过朝廷官员。
这些人要么不通庶务,要么在大局观上有所欠缺,若是朱慈烺连他们都无法压制,那还真成了弘光一类的。
再一个便是清军的助力了。
莫看大敌当前之时各官也未曾停下内斗,但不可否认的是,抵御外敌这杆大旗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朱慈烺所遇到的阻力。
否则,按着文官们的尿性,他又怎可能将军权抓在自己手中
要知道,在大明历史上除了那太祖、成祖之外,每一个试图染指军权的皇帝却都莫名其妙的死了。
正德自不必说,就是个易溶于水的典型,便是他那个犁了关外三次的爷爷,若非有万贞儿死死控着皇宫,谁晓得会不会也是易溶于水的性子呢
切莫以为这不过是可笑的阴谋论,需知在后世那个可以把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