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图已穷,匕呢?(3/6)
若是大明这个的陆权帝国,能够补上海权这块拼图,那华夏的后人们又何必从还未懂事起便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又何必用一件件衬衫换取别人的产品又何必搞什么996、007
说得再透彻一些,后世之人为何会对大清这么一个稳定了华夏版图的朝代保持着巨大的恶感
这与族群无关,与谁家主政无关,归到根里不就是因为它对后世的悲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吗
对此,朱慈烺有着非常清醒的认知,亦在站稳脚跟之后便在某些看似毫无关联之处暗暗做着准备。
为了后人不至累死,他甚至不惜以举国之力夺下这份气运。
还是那句话有些仗,现在不打就得后人去打,后人们还需付出沉重千百倍的代价。
可是
现在不行。
以大明这般内忧外患的样子,朱慈烺也仅只是将将于江南之地站稳脚跟而已。
这般情势之下,漫说参与海上争霸,便是连残余的那几个省份都不见得能顺利摆平,他又何敢另生枝节
“今日乃是饮宴,尔等怎能如此扫兴更何况此等事,神宗时已有先例,尔等莫非是要殿下违了祖制吗”
随着陈子壮的呵斥,本还声泪俱下的士绅们立时便收了神通,各自归位。
他显然是在给朱慈烺解围,并且其言还以祖制避了朝廷力量的不足的现实。
其实在下午的沟通联络之中,他便已表达了对士绅大族的不满。
在他看来,先前局势不明,丁魁楚心存疑虑也算能够理解,可当先帝血脉仍存,并于江南力挽狂澜的消息传来之后,无论各人持有何种立场都该一心一意听从朝廷号令,又怎能将此事作为与殿下讨价还价的筹码
可持有他这等立场的人实在太少,哪怕另外两个老臣虽也觉此事不当,但在能为太子殿下拉拢广东支持的诱惑下,他们却也做出了妥协,如此才有了这一幕。
“集生何必动怒百姓有冤向殿下申告也是情理之中,不过神宗旧例却也不好有违,”话到这里,黄锦略略顿了一下,待见朱慈烺面上并无太多抗拒,他才又试探着问了一句“莫不如先以广州知府的名义发函,待西洋人有了回应再视情况而定。”
事情发展到这般地步,朱慈烺也已看出三位老臣之间是存在分歧的。
似何吾驺与黄锦,他们虽在面上为士绅大族说话,但其根本的出发点却是想以这等妥协换取广东对太子、对中枢的支持。
这是基于其多年官宦生涯养成的习惯了妥协的思维方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