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8.有了林本间,我们的光刻机可以领先世界30年!(2.4合1)(3/6)
‘浸润式光刻技术’研制出来的。
在赵德彬的世界当中,目前,光刻机光源波长在止步于193纳米上,再也没有办法下降,但摩尔定律要继续发展,193纳米这个瓶颈必须要打破。
这是因为,光刻机的光就像刻刀一样在硅片上雕刻电路,当你的芯片越来越小,你的刻刀也必须变小变薄,这就跟不能拿屠龙刀在米粒上雕花是一个道理。
不过,在1991年还不用太愁这个事,目前,实验室里的最先进的芯片制程是05微米,也就是500纳米,而193纳米光源波长的极限是在65纳米的制程以下,这中间少说还有十来年的时间可以想办法。
于是,整个90年代,搞光刻机的最顶尖那撮人,就为了这事犯愁,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捣鼓了好几年,总算是在90年代末期形成了两个路子:
霓康等巨头主张在193纳米的基础上,采用157纳米的f2激光;
而刚成立的evllc联盟口气很大,一上来就要搞ev技术,用仅有135纳米的极紫外光解决这个问题。
这两个方法都很难,但第二个方法基本上就是吹牛逼,对比之下,还是第一个方法靠谱,所以,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157纳米的波长上面,很多公司都投入了重金搞研发,希望能早点做出157纳米的波长抢占市场。
虽然行业中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林本间却不这么想。
早在1986年,林本间在研究中发现,当前的微影技术已经进入了瓶颈,很难再向下发展,他提出了一个“浸润微影技术”,并在这个技术上研究了多年。
林本间认为,既然157纳米的波长难做,那干脆就不做,只需要维持着193纳米的波长,在镜头和光刻胶之间加一层水,经过水的折射,光线波长就可以从193纳米变成132纳米,一举突破157纳米的天堑。
这层水,也就是“浸润”这个名字的由来。
传统的技术,就是镜头直接面对晶圆,镜头和晶圆中间只是空气。
虽说林本间从1986年就开始研究浸润式微影技术,但在早期,还有很多方法可用,并不一定需要浸润式这把牛刀,所以浸润式一直是一个冷门的技术,基本上没有引起外界的关注;
浸润式真正引起轰动的是在2002年,当时,关于193纳米下不去这事已经火烧屁股了,林本间受邀到比立时参加“国际微影讨论会”,在会上再次提出浸入式技术,并发表了浸润式设备及操作的示意图。
这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