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长安米贵(感谢清风半斤的月票,十三稽首再拜)(1/3)
裴耀卿回到长安城的那天,已是那场大雨过后的第三天。回到城里后,裴耀卿惊奇的发现,粮价还是一百五十文一石,并没有因为他把那些粮食重新运回集津仓而引起粮价大涨。
李泌修的那座吊桥,因为上次的大雨,桥面上的木板大多都已经被河水冲走,无奈之下,李泌只好让人去河流的下游打捞这些木板。
这样一来,吊桥通行的时日,便是又向后拖了。这个消息长安的人自然已经知道了,可这个消息竟然没有影响到粮价,李泌就让裴耀卿把粮食运回集津仓,以免这些粮食再次遇到雨天,引起霉变。
粮食运回集津仓后,城里的粮价还是一百五十文,裴耀卿这时候才真正领教了李泌说的那话,“吊桥虽是吊在河上,实则悬在那些人的心里”。
那些人是哪些人?就是手里有粮食的人。
这些人不仅仅是已经重新购进大量粮食的粮商,还有那些大户人家,他们手里依然还有余粮。
裴耀卿骑马在这城里转了一圈后,算是明白了一个道理,也知道当初圣人所说的“藏粮于民”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这长安一地并不缺粮,真正缺粮的是关中一地的那些州县。“藏粮于民”,实则是藏粮于大户人家,至于那些民,并不像是圣人想的那样,私廪充足。
好在今年运作的早一些,未雨绸缪,那些州县的日子倒也过得去。而那些民,经过李泌如此操作一番以后,倒也从那些大户人家手里屯了不少的粮食。
这小先生,怕是早就盯上这些大户人家手里的粮食了吧?裴耀卿笑着想道。
裴耀卿在城里转了这一圈,就用了一天的工夫。等到关闭坊门的鼓声响起来后,裴耀卿已经分别见过了长安、万年两县的县令。最后,还抽空和京兆府的长史谈了一次话。
裴耀卿升官后,这京兆府当家做主的就是长史。
从这些官员口中得知,时至今日,两县真的一个人也没饿死。裴耀卿闻听此言后,眼里顿时泪水盈眶。
激动之余,他想起李泌,想起李泌说的那个专人负责的办法。一人盯住一处里坊,若是有失,就治这人的罪。
这办法好啊!只是辛苦这些整日里呆在各处里坊里的手下了。
等此次灾情过去,我定然具本上奏,请圣人下诏,重重赏赐他们。
不过,眼下该去看看那位小友了。听说那小友被雨淋了,已经回了书院养病。
于是,裴耀卿带着几名侍卫又出了京兆府衙门,沿着大街向书院所在的成都坊走去。沿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