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功高无奈馋言谤(2/3)
这么干。元徽依旧不失时机地在边上给元渊上眼药,说太后啊,我觉得元渊这个人深不可测,您还是当心点儿比较好。
胡太后大怒,只是碍于元渊平叛有功,而且现在又手握重兵,暂时不好处罚他,但也没有同意让元渊当刺史,而是让行台仆射元纂兼任恒州刺史,赶紧把这个空位给补上免生事端。
这还没完。由于当时投降的镇民实在太多,没有全部都发配到河北去,恒州还留了一部分。杜洛周叛乱之后,留在恒州的镇民也打算起义,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有威望的带头人。因为元渊在北境人望甚佳,对待投降的镇民也不错,这些镇民就商量着要把元渊抬出来当老大,领着大家一起打天下。
这下元渊也害怕了,我对你们这么好,你们咋能往火坑推我呢?元渊赶紧给朝廷写了奏章,申请回洛阳。
胡太后一见元渊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了,心里总算舒服了一点儿,能承认错误就还是好同志嘛。于是马上任命左卫将军杨津为新的北道大都督,先把元渊的军权替换下来再说。
杨津也出自弘农杨氏,跟怀朔镇将杨钧算是同族兄弟。杨津性情谨慎耿直,自从十一岁作为符玺郎中入宫侍奉冯太后起,至今已有四十多年,从不结党,也从不趋附权贵,深得冯太后、孝文帝元宏和宣武帝元恪的信任。胡太后当政之后,因为杨津坚守原则,没有积极对她表忠心,有些不满意,就把杨津外放到北方的肆州和并州当刺史。但胡太后也知道杨津是个一心为国没什么私心的人,让他接管北伐大军还是很稳妥的。
可是接下来元渊怎么安排?
元渊毕竟是北伐的大功臣,现在想搞个刺史当当,这个小愿望如果朝廷不答应也说不过去。不过恒州实在是不合适,现在元渊在北方的军队、百姓以及六镇镇民之中的影响力已经相当大,本身又是皇室宗亲,万一哪天被人拥戴造反就麻烦了。虽然现在没什么证据,这么说有点诛心的意思,但防微杜渐消除隐患总是好的。
胡太后和元徽一商量,这么着吧,现在正好定州附近也有六镇流民叛乱,那就安排元渊去定州当刺史收拾乱摊子吧。这样既可以在名义上满足元渊当刺史的愿望,又可以借元渊之手去平定叛乱,可谓一举两得。
胡太后的第六感很敏锐,恒州城民请求让元渊当刺史也就罢了,那些投降的北镇镇民居然试图拥立元渊一起造反,这后面的原因绝不简单,说明元渊在北镇镇民中的影响力已经相当之大。元渊之前做过一段时间的恒州刺史,期间很有可能跟北镇势力有所关联,而这次平叛也属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