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尘埃落定归长安(3/6)
,如今宋辽夏三国对峙,究竟是当年的五胡更像蛮夷,还是如今的辽夏更似汉人?”
“自然是如今的辽夏更似汉人,不说西夏,单说我大辽,昔年圣宗皇帝与德让公光推汉学,也讲礼法。”萧远山回答道,“你小子不可能不知道此事,因何明知故问?”
宁羽也不接萧远山的话,继续问,“那大辽祖上出自哪里?”
“耶律氏与萧氏皆是出自鲜卑宇文部,小子你到底是什么意思?”
“萧伯父别急,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契丹人多还是汉人多?”
“自然是汉人多,大辽才有多少人口。”萧峰抢答道。
“小子之所问这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问的是‘华夷之辩’,在宁某看来,如果抛开家国立场,辽其实也遵循华夏之学,承华夏之魂;第二个问题问的是契丹出处,鲜卑宇文部,上溯到东汉,是檀石槐麾下,再不济,到了唐朝也是太宗皇帝治下,本为汉民;第三个问题就更简单了,日后若是宋辽起刀兵,真要打个你死我亡,宋若胜,讲礼法,断然不会夷族,只会教化,若是辽胜,偌大江山,不还是要靠汉人治理,自然也不会残害百姓。”
“所以,萧兄和萧伯父可懂小子的意思?”
宁羽心说,这也就是在宋朝,放到明朝我这套逻辑讲出来,狗都不听。
宁羽的这套逻辑,最关键的就是第三个问题,宋辽不论谁胜出,都不会出现大肆屠杀平民的现象。
这个问题,放到过往的历朝历代,哪怕是五胡乱华之时,后期胡族立国,也没有再对汉人竖起屠刀。
但是,这个简单的问题,几十年后,元朝给出了一个最离谱的答案。
萧远山点点头,虽然他有三十余年不曾接触庙堂,但基本的政治嗅觉还是存在的,“所以你的意思就是,峰儿两不相帮?”
“错!”,宁羽慨然说道,“我幼年曾听一位游方道士唱过一首曲儿,我这辈子都忘不了,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萧峰口中喃喃自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好词啊!”
“萧兄生平志愿,若是为国立战功,那干脆直接投军,博个拜将封侯也是可以的。但萧兄,你扪心自问,你为的到底是国还是民。孟子曾说过一句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你心中到底是天下百姓,还是那朝堂之上的衮衮诸公和天子。”
萧峰眼中闪过一道精光,冲着宁羽躬身施礼,“听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