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草堂(2/3)
酒或水,通过大开的窗栏饱览外围胜景,或者直接躺在床上,四仰八叉地小憩一会。
下午,徐亦山基本都会在书房中度过。
他会拿起或大或小的笔,在或大或小的纸上,写着或大或小的字。
纸,如同宣纸。
笔,就是毛笔。
这是一个和地球上华夏古代相似度高达九成以上的场景,甚至说是十成,也不为过。
徐亦山随心而写,随意而写。
这一次闭关前,书房中以前所书的东西,全都被他给清空了,而这次闭关,他就是以随心随意书写的方式,梳理着过去的岁月、过去的修炼和修行。
“书,即修,即行,即法,即道。”
闭关第一天,提起笔来,徐亦山望着草堂外的湖山,微微思忖了一会,写下了这样的字。
他是小时九岁被老师收为弟子。
那个时候,因为年龄的关系,还不能修炼,而老师的教导,便是让他写字,也告诉他,写字,可以平心,可以静气,可以澄意,可以凝神。
一个字,有或多或少的笔划,一笔一划都写好,起不急,收不促,缓疾有度,这叫“修”。
修的就是那一笔一划,日积月累。
一幅字,横成行,竖成列,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列与列之间,都有讲究。
有可能这个字好,那个字不好。
有可能这个字好,那个字也好,但两个字并在一起看,不好。
老师当年说,这叫“行”。
行是进退之道,也是得失之道。
要跳出一个字的视野,而考虑整幅字。
若是对整个条幅没有完整的规划和设想,那么纵使每个字都写得仔细,写得认真,写得优秀,整个条幅,也很有可能不太好。
或者不但不好,还很糟糕。
这就是只知小而不知大,只是进而不知退,只知得而不知失。
此等,皆是不知“法”。
法即度。
俯仰有度,进退有度。
得失有度,盈亏有度。
而“法”之外的“道”,老师当时却是未曾多言。
写完这字,徐亦山此时想想,却也只是摇头笑笑。
这一天,一整个下午,徐亦山都只是在写这几个字,嗯,九个字。
只是短短的九个字,在他笔下,却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姿态,或横或纵,或方或圆,或一字排开,或首尾相接。
或九个字大小并不一致,一字大如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