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宗学(2/4)
这里面有个说道:请册立太子一般都是内阁首辅的事儿,但并不绝对。如果此前皇帝没有定下储位的意思,且明显超过了应该定太子的时限,那打头炮的大臣上本或当朝上奏算“定储之臣”,这身份与“从龙之臣”地位差不多。
将来洛亲王继位,不管他本人对王锡爵观感如何,必须给王锡爵今日的行为一个交代,升一级是最起码的。如果洛亲王对他观感好些,这就是异日飞黄腾达的本钱。
众臣想到这便宜让王锡爵占了去,心里个个五味杂陈。尤其是年轻的朝臣,都暗骂王锡爵这老东西不讲究——如今皇帝年富力强,等洛亲王继位不知猴年马月,王锡爵本人能否享受到这定储之功还是两说:为什么不把这好机会留给年轻人?
王锡爵做事滴水不漏,尽管吃了定储之功的大头,但还留两筷子给张四维。因为他建议洛亲王出阁读书,没说让皇帝早定储位,那请立太子这功劳算是留给了他——总理大臣还必须领情,因为这是政治规则。张四维要想不被骂不讲究,必须得投桃报李。
所以朝臣们都对王锡爵高山仰止了,一件事办下来多方共赢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王锡爵在皇极殿的每一句话都被掰开揉碎了分析,大伙儿对他炉火纯青的语言掌控力道佩服不已。
当然,皇帝回答王锡爵的玉音也理所当然的被细致分析,虽然都低着头没看到天子颜色,但朱翊钧的语气是带着些欣喜的:
“卿之奏言,甚当。人资性不同,禀赋成于天,学问成于人,虽有睿哲之资,未有不教而能成者。朕的子孙,是要想好如何教育才好。”
有了这句话,洛亲王定下储位并出阁读书这件事算是板上钉钉。虽然皇帝的话中留了点尾巴,但朝臣俱以为大事定矣——包括张四维在内。
王锡爵给张四维留了空子,张四维必须把事儿圆上。于是次日,张四维等政事堂大臣联名奏本《恭请宸断册立东宫以重国本事》就到了朱翊钧案头。
“窃惟国本,系于元良,主器莫若嫡子。今请宸断早建太子,所以尊宗庙、重社稷也。自万历七年,元子洛亲王诞生诏告天下六年于兹矣。今麟趾螽斯,方兴未艾,正名定分,宜在于兹。”
“查得祖宗故事,宣宗以宣德三年立英宗为皇太子,时年二岁;宪宗以成化十一年立孝宗为皇太子,时年六岁;孝宗以弘治五年立武宗为皇太子,尚未周岁也——盖冢岁升储,所以明统业之重”
“洛亲王克类岐嶷,夙成中外,臣民属心已久及兹册立礼仪,允宜修举早建储位以慰亿兆人之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