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契丹人(下)(2/3)
富汗的古尔王朝,于是西辽出兵攻入阿富汗,帮他击溃古尔军队;花拉子模也没打过波斯地区的塞尔柱残余,同样是求西辽出兵,帮他摆平的。结果,就这样,靠着朝贡和求人代打,成功“上洛”巴格达。
唯一幸运的是,西辽没有和突厥部落一样,选择“新思维”。他们依然十分传统地盯着东方,天天想着打回老家,而对于进巴格达抓哈里发不感兴趣,没有造成更让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三观破碎的冲击。
耶律大石的事迹传到欧洲,被当做了神话人物。十字军里都在传言,说东方出了个祭司王,实力极其强大,会帮助大家干掉异教徒。这个神话被人们广泛相信了几百年,一直到近代都有影响。
郭康自己,其实也沾了耶律大石的光。
在蒙古、西域和中亚,人们实际上是分不清汉人和契丹人的。比如蒙古人的语言里,就没有单独的词汇,来形容他们的区别。元朝、明朝的官方译书,也写的很明白蒙古语的契丹,写作汉语的汉,读作契丹。这就是同一个词。
而更远的地方,在波斯、阿拉伯和东罗马的世界观里,则形成了“桃花石”的概念,认为从中亚两河地区开始,向东方,全都是“桃花石”之地。中亚的喀喇汗王朝,都认为自己是桃花石的一部分——他们认为,中亚到西域是“下桃花石”,辽国是“中桃花石”,宋是“上桃花石”。
这个词的来源不太清楚,范围倒是很明显,就是唐朝曾经的领地。
对于这个时代,迁徙海外的人来说,唐朝是个早已消失,却又无处不在的概念。而辽和西辽,又把唐朝的影响发扬光大,最后,形成了郭康如今见到的局面。
西边的人,可能不知道他郭氏一族的来历。但只要看他这张脸,就已经够了——在很长的时间里,波斯军阀们会花大价钱雇佣西辽带来的契丹遗民,在自己这里担任将领。有没有足够的军事素养,都不重要。因为只要去阵前刷脸,让敌人意识到这支军队里有东方人坐镇,就能对他们造成威慑。
郭康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也觉得很离谱居住在布哈拉的喀喇汗王公,会到处反复声称“我是中国人”,生怕别人不知道。
而帖木儿手下,当年有个大将,名字就叫“契丹巴图尔”。很难解释一个突厥化蒙古人,为什么要管自己叫“汉人勇士”,但这年头,大家就乐于如此。
他那个时代的人,已经很难想象这种局面了。放那时,恐怕会被大家认为是过于尴尬的“战狼”行为。
郭康给脱欢等人吐槽过这种现象,结果说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