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南迁民众是为了争夺人口(2/3)
又相当惊人,山珍、海货等高经济价值的东西非常丰富,经济发展并不缺乏基础。
如果碰到用心开发的明主,这片土地一定会发出璀璨的光芒。
汉朝辽东的疆土,东南的边界在半岛中部,汉江以北。
南边与三韩接壤,东北边则是与高句丽接壤。
然后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辽东终于等来了它的明主。
董卓把持朝政之后,他的亲信将领徐荣恰好是公孙度的老乡。
在他的运作下,189年,公孙度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
从而正式开始了公孙氏对辽东数十年的统治。
公孙度是个了不得的雄主,为了在新的地方树立自己的威信,他选择了对地方豪强势力开刀。
若是他跟刘禅碰上,估计会有很多话题能彻夜畅谈。
当时,公孙度属下的襄平令公孙昭,由于之前与公孙度儿子公孙康有嫌隙,公孙度新官上任后,马上将其逮捕笞杀。
还有横行乡里的田韶家族,也被公孙度以为非作歹的罪名处决,而且对其亲属也进行株连。
曾担任河内太守的李敏,也属一方豪强,对公孙度的作为又气又怕。
于是李敏带家人坐船跑路。
公孙度对于逃跑的人也不会放过,采取了野蛮的行为进行处置。
公孙度大怒之下,把李敏他爹的坟墓给掘了,然后毁棺焚尸,诛杀李氏全族。
总计‘所夷灭百余家,郡中震慄’。
通过夷灭豪强,公孙度获得了大量的土地、人口和钱粮,彻底坐稳了辽东之主的位置。
树立统治权威的同时,剔除了这些吸血鬼,还让底层百姓的生活压力得到松绑。
稳定了社会氛围,为他之后推行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打下了基础。
公孙氏军队的武器装备或许在中原不占优势,但是凭借着先进的生产技术,对付高句丽和三韩还是绰绰有余的。
因此他们在辽东并不是苦寒,反而是和平安宁,甚至偶尔能劫掠一下外邦发发横财。
辽东总体上,人民幸福度较高。
曹操写诗念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时候,辽东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就给了中原居民相当大的吸引力。
逃难的民众既带来了金钱作为资本,本身又是发展急需的人力资源,还掌握着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
理论上招揽的难民越多,辽东地区的经济也就发展的越快。
公孙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