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章 路与道,新一年(8/11)
。
但这里面却潜藏着一个与当下修行界主流观念完全相悖的推论。
主流观念是什么?
修行者求道,一定是先有一个正确的目标,正确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向前走,向上走。
大道,宛如屹立在远处的高山,宛如天空的烈日。
那理所当然是所有修行者都要追求的“道标”。
不明白这一点,就无所谓求道。
便是强求,也只是瞎求。
可按照孟周心中冒出的这个念头,“道”是不存在的。
就如那最初的最初,茫茫的荒野。
并不存在一个先定的目标。
随着一代代修行人不断的试错,不断的行走,一条蜿蜒的、绵长的路开始在一代代修行人的接力下诞生。
“道”也因此渐渐诞生。
“世间本无‘道’,走的人多了,便有了‘道’。”
“‘道’不在天上,不在远处,而就在脚下。”
“路就是‘道’。”
孟周心中生出一个个足以粉碎此界修士三观的、大逆不道的念头。
其实,单从金遁术与其他几种遁术的升级经验差异,是不足以支撑起这样的推论的。
他这与其说是推论,不如说是半推半猜半联想。
这个在此界修士看来大逆不道的念头,在他这却没有一点不适感,反而感觉与他的修炼经历异常的契合。
没有此界大道观念束缚的他,在练气境就完成了一阶炼体法的自创,更是为自己构建出了以水性铺底的修行大框架。
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就敢搞那样的动作。
在此界修士眼中,别说练气,便是筑基做这种事,一个“不知天高地厚”都是会第一时间贴对方脑门上的标签。
但他却成功了。
练气突破筑基之后,他更是创出了更多新东西。
这固然可以说是“大道”足够包容,能够容纳他这些创新。
但这同样可以是另一种解释——他就是在开新路,为“大道”注入了更多的可能性。
“大道”,就是此界修行者探索出来的道路的总和。
这说明什么?
每个探路者,每个开新路之人,都在事实上把握到了一丝丝大道的“定义权”。
虽然开路者自己不自知,且相比于整个“大道”而言,这点权限的比重微不足道,但确确实实是存在的。
“那是不是意味着,只要我一直开新路,只要我开出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